第942章 传声筒,和事佬(1/2)
第942章传声筒,和事佬(加更)
翰林院。
杨慎整理了一份新的大礼辨奏疏,对于大礼议重新进行了礼教说辞上的编排,整理了一堆人的联名后,随时准备上奏。
余承勋拿过去看过,突然想到什么,放下奏疏问道:“翰林院上下,基本都在上面署名了,是否要把敬道也加进来?”
杨慎道:“敬道就算了吧。”
余承勋从中听出了杨慎对朱浩的戒备。
这是朱浩说自己收了玉田伯蒋轮的儿子蒋荣为弟子后,杨慎对朱浩的疑心越来越重,多数事情已不会去跟朱浩商议,余承勋也知道这跟朱浩不喜欢参与到朝事议论有关。
“如今陛下难得已不再提及议礼之事,如果我们把这份东西交上去,会不会……适得其反?”余承勋问道。
杨慎态度坚决:“不能因为陛下一时的退让,就放弃既定进程,大义不可违,明辨是非乃吾辈应有的准则。来日就奏上去!”
……
当晚,丰熙去见了蒋冕,把杨慎固执的态度如实相告。
蒋冕对此倒是看得很淡,摇头轻叹道:“由着他去吧,如他所言,就算他不出手,陛下对议礼之事也不会善罢甘休,让陛下知晓朝臣反对的态度,也并无不可。只是他以后在朝……唉!”
……
杨慎见到朱浩前来,还一副要跟他谈判的样子,自然觉得诧异费解,语气也就显得很有嫌隙。
蒋冕笑了笑道:“这与你无关,他就这么个性子,连他父亲走前,也担心他会冒失坏事,让我提点和规正他,看来介夫是多想了,我有何资格能规劝用修这样的年轻才俊呢?”
丰熙差不多算是把话题挑明。
杨慎自然气急败坏,想要再行一些激烈的措施,找补一下。
因为杨慎知道,这次朱浩代表的是唐寅,相当于替皇帝那边来当“和事佬”。
丰熙面对这么个固执的杨慎,除了叹息也不能做别的。
杨慎本来差点儿就要怒骂朱浩,但再一想,朱浩在这件事只当了个传声筒,骂朱浩又有什么意义?
反而朱浩还是被人利用,以朱浩之前那不想惹事的性格,这次指不定有多恼恨当这个传声筒呢。
“说吧。”
杨慎想都没想,就把书给挡了回去。
“他?”
丰熙继续叹息。
“你……唉!”
杨慎态度仍旧很冷漠。
这是派朱浩来跟他谈判啊!
朱浩道:“我知道,如此让你为难了,本来我也不情愿来传这个话,可唐先生执意让我来说,你说我何苦来当这个恶人呢?”
“砰!”
伱一个翰林侍讲,弄的比我一个翰林学士都吊,你这算是目中无人啊!
“乃是蒋中堂特地让我来提醒你,现在不是时候。”
杨慎坐在那儿,脸上带着怒色,“看来陛下早就见过我的奏请,也知晓没理由来辩,这是想通过你来息事宁人吗?”
“什么?”
蒋冕听完后,大概明白为何这个晚生后辈会如此执拗,当下以悠悠口吻道:“他是觉得,我没有像他父亲一样,事事跟陛下争执到底,认为我做了退让,辜负了他父亲的嘱托,而他则觉得继承其父之志乃其责任,才会说这番话。”
……
丰熙只能把首辅蒋冕给搬了出来。
杨慎还没来得及把奏疏呈递上去时,首辅蒋冕便差遣翰林学士丰熙来找杨慎,劝说让杨慎把奏请的事往后放一放。
杨慎却根本没把丰熙这种“投降派”放在眼里,态度冷漠道:“丰学士不必再劝,有何后果,在下早就预料到了,哪怕陛下真要治罪,我也心安理得接受。”
朱浩显得很感慨:“你别说我不讲原则,我只转告唐先生的话,他的意思是,你的赤诚之心固然好,但要看准机会才可,如今你等于是跟朝中君臣两方势力作对……”
“用修,朝中即便有大事,也不该由你来参与,你身份特殊,令尊归田还不到半年时间,这时候你的坚持,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却在此时,朱浩再一次到翰林院,特地请杨慎过去谈及有关大礼议的事情。
要说杨慎看不起年轻后辈,更看不起张璁这样年老才考中进士的“投机主义者”,更不觉得张璁有何本事能当翰林学士。
现在杨慎真的是把自己搞成个所有人都嫌弃的异类,连蒋冕都对杨慎充满失望。
杨慎顶着各方的压力,把他的“大礼辨”奏疏呈递上去,却好像石沉大海一般,一连多日连个水花都没激发。
余承勋也觉得很费解,但还是给了朱浩和杨慎单独相处的机会。
皇帝不提,内阁和朝臣也没有在朝堂上有任何提及的意思。
朱浩先示意余承勋先出去,意思是要跟杨慎单独谈。
杨慎猛地一拍桌子,大喝道,“大明官制,被一群人闹到乌烟瘴气,连最基本的升迁原则都浑然不顾了吗?”
蒋冕道:“只希望他不要把事情闹太大,却不知这世上还有何人,能让其放下心中大石,安心做个守规矩的朝臣?”
……
你连跟你同阵营的首辅大学士、翰林学士,两个顶头上司都看不起,皇帝跟你又是政敌,你父亲曾经还跟皇帝结怨,就你这态度,以后还想在朝中混个风生水起?
“你有事跟我谈?”
“怎么就是两方了?”杨慎冷冷质问。
丰熙想了想,苦笑着摇头。
但丰熙听出来了,蒋冕是觉得杨慎仕途堪忧。
杨廷和致仕,蒋冕和他丰熙都劝不动杨慎,还有谁能劝得动,让杨慎放下执念当个“乖宝宝”?
指望杨慎当个守规矩的朝臣,太不现实了。
杨慎听完后,着实
翰林院。
杨慎整理了一份新的大礼辨奏疏,对于大礼议重新进行了礼教说辞上的编排,整理了一堆人的联名后,随时准备上奏。
余承勋拿过去看过,突然想到什么,放下奏疏问道:“翰林院上下,基本都在上面署名了,是否要把敬道也加进来?”
杨慎道:“敬道就算了吧。”
余承勋从中听出了杨慎对朱浩的戒备。
这是朱浩说自己收了玉田伯蒋轮的儿子蒋荣为弟子后,杨慎对朱浩的疑心越来越重,多数事情已不会去跟朱浩商议,余承勋也知道这跟朱浩不喜欢参与到朝事议论有关。
“如今陛下难得已不再提及议礼之事,如果我们把这份东西交上去,会不会……适得其反?”余承勋问道。
杨慎态度坚决:“不能因为陛下一时的退让,就放弃既定进程,大义不可违,明辨是非乃吾辈应有的准则。来日就奏上去!”
……
当晚,丰熙去见了蒋冕,把杨慎固执的态度如实相告。
蒋冕对此倒是看得很淡,摇头轻叹道:“由着他去吧,如他所言,就算他不出手,陛下对议礼之事也不会善罢甘休,让陛下知晓朝臣反对的态度,也并无不可。只是他以后在朝……唉!”
……
杨慎见到朱浩前来,还一副要跟他谈判的样子,自然觉得诧异费解,语气也就显得很有嫌隙。
蒋冕笑了笑道:“这与你无关,他就这么个性子,连他父亲走前,也担心他会冒失坏事,让我提点和规正他,看来介夫是多想了,我有何资格能规劝用修这样的年轻才俊呢?”
丰熙差不多算是把话题挑明。
杨慎自然气急败坏,想要再行一些激烈的措施,找补一下。
因为杨慎知道,这次朱浩代表的是唐寅,相当于替皇帝那边来当“和事佬”。
丰熙面对这么个固执的杨慎,除了叹息也不能做别的。
杨慎本来差点儿就要怒骂朱浩,但再一想,朱浩在这件事只当了个传声筒,骂朱浩又有什么意义?
反而朱浩还是被人利用,以朱浩之前那不想惹事的性格,这次指不定有多恼恨当这个传声筒呢。
“说吧。”
杨慎想都没想,就把书给挡了回去。
“他?”
丰熙继续叹息。
“你……唉!”
杨慎态度仍旧很冷漠。
这是派朱浩来跟他谈判啊!
朱浩道:“我知道,如此让你为难了,本来我也不情愿来传这个话,可唐先生执意让我来说,你说我何苦来当这个恶人呢?”
“砰!”
伱一个翰林侍讲,弄的比我一个翰林学士都吊,你这算是目中无人啊!
“乃是蒋中堂特地让我来提醒你,现在不是时候。”
杨慎坐在那儿,脸上带着怒色,“看来陛下早就见过我的奏请,也知晓没理由来辩,这是想通过你来息事宁人吗?”
“什么?”
蒋冕听完后,大概明白为何这个晚生后辈会如此执拗,当下以悠悠口吻道:“他是觉得,我没有像他父亲一样,事事跟陛下争执到底,认为我做了退让,辜负了他父亲的嘱托,而他则觉得继承其父之志乃其责任,才会说这番话。”
……
丰熙只能把首辅蒋冕给搬了出来。
杨慎还没来得及把奏疏呈递上去时,首辅蒋冕便差遣翰林学士丰熙来找杨慎,劝说让杨慎把奏请的事往后放一放。
杨慎却根本没把丰熙这种“投降派”放在眼里,态度冷漠道:“丰学士不必再劝,有何后果,在下早就预料到了,哪怕陛下真要治罪,我也心安理得接受。”
朱浩显得很感慨:“你别说我不讲原则,我只转告唐先生的话,他的意思是,你的赤诚之心固然好,但要看准机会才可,如今你等于是跟朝中君臣两方势力作对……”
“用修,朝中即便有大事,也不该由你来参与,你身份特殊,令尊归田还不到半年时间,这时候你的坚持,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却在此时,朱浩再一次到翰林院,特地请杨慎过去谈及有关大礼议的事情。
要说杨慎看不起年轻后辈,更看不起张璁这样年老才考中进士的“投机主义者”,更不觉得张璁有何本事能当翰林学士。
现在杨慎真的是把自己搞成个所有人都嫌弃的异类,连蒋冕都对杨慎充满失望。
杨慎顶着各方的压力,把他的“大礼辨”奏疏呈递上去,却好像石沉大海一般,一连多日连个水花都没激发。
余承勋也觉得很费解,但还是给了朱浩和杨慎单独相处的机会。
皇帝不提,内阁和朝臣也没有在朝堂上有任何提及的意思。
朱浩先示意余承勋先出去,意思是要跟杨慎单独谈。
杨慎猛地一拍桌子,大喝道,“大明官制,被一群人闹到乌烟瘴气,连最基本的升迁原则都浑然不顾了吗?”
蒋冕道:“只希望他不要把事情闹太大,却不知这世上还有何人,能让其放下心中大石,安心做个守规矩的朝臣?”
……
你连跟你同阵营的首辅大学士、翰林学士,两个顶头上司都看不起,皇帝跟你又是政敌,你父亲曾经还跟皇帝结怨,就你这态度,以后还想在朝中混个风生水起?
“你有事跟我谈?”
“怎么就是两方了?”杨慎冷冷质问。
丰熙想了想,苦笑着摇头。
但丰熙听出来了,蒋冕是觉得杨慎仕途堪忧。
杨廷和致仕,蒋冕和他丰熙都劝不动杨慎,还有谁能劝得动,让杨慎放下执念当个“乖宝宝”?
指望杨慎当个守规矩的朝臣,太不现实了。
杨慎听完后,着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