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肉袒而降(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忽必烈收到回信的时候,也是怒火冲天。  

他以为蒙哥至少考虑下大局,让他挟着攻破襄樊的气势直接顺流而下,直入临安,即使攻不下,也可能取得战略优势。  

如今,为了防他,宁愿将他拖入钓鱼城那个乱战的漩涡,也不让他得到独灭一国的机会。  

就在他狂怒的时候,桑哥进来了,他对忽必烈道:“大王,何必如此忧愁,这计策既是汉人献的,就让汉人来出策解决就是了。”  

于是,他将姚枢、许衡、郭守敬等汉人谋臣文士聚集一起,将蒙哥的诏令给了他们看,接着问道:“如今,我当何去何从?”  

众人仔细看了看诏令,都为难地不说话,忽必烈怒道:“怎么,让本王也学一学大哥,你们才肯开口吗?你们放心,今日之话,如有传出,本王必杀他全家,三族贬为奴隶。”  

这时郭守敬开口道:“钓鱼城,本人前不久去过,算是有点心得,大家可以看一下。”  

说着,他手一扬,无数元气汇聚,绿色为水,黄色为土,黑色为石,赤色为城,一个惟妙惟肖的钓鱼城出现在众人面前。  

外围是三江环绕,中间则是壁立千仞,在其上,一座山城出现在其上,青石为墙,碎石为屋。其中还有水塘、水井历历在目。  

众人一看就明白了这城的形势,也知道为什么忽必烈不愿去攻打这城池。  

只听郭守敬继续道:“攻城在下不懂,但孟子天时地利人和三论,乃战争不易之语。我军面对雄城险塞,又失去水军遮蔽,反倒让宋军和武陵府水军来往无阻,地利已无一分。”  

“至于天时,在下还是懂一些的,钓鱼城地处巴渝,与川蜀天府之国不同,此地自古湿热,潮气深重,北人来此,往往十死七八,天时已失。”  

“至于人和,我军与宋军,不过五五分。如此之势,休说胜机,长久顿兵,恐有败亡之危。”  

这话说的不仅忽必烈连连点头,其他人也深表赞同。  

“如此,我当如何行止?诸位可有良策?”  

沉默了良久,姚枢越众而出,道:“大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岂能弃大功而赴险地,大王拿下襄樊占据鄂州之后,直接往大汗处去信。”  

“就言我们得到密报,言临安虚弱,不过数万禁军守卫,不堪一击。而宋帝暗懦,已经准备南奔广州,如不追击,恐演宋金对峙之局。”  

“如此,大王直接分兵而下,攻打临安,就顺理成章了。大不了,到时真的做出那么几封书信。”  

听完姚枢这话,众人连连点头,就连坐中几个蒙兀大将也心领神会。  

“多谢姚先生建言,那么武陵府该怎么办呢?”  

“武陵府如今不是正在被大汗牵住精力了吗?大王可留下一万金帐军,守襄阳,三万精兵守樊城,其余精兵散落在鄂州各城。”  

“至于大王,只带剩下的金帐军直接奔袭临安,一路不要停歇,沿江北而行,即使遇到武陵军水军,弃舟上岸即可。”  

“如果没有遇到,直下临安,执宋帝即可,然后北归,让宋帝诏令宋国所有城池,即刻开城投降。如此,宋地不说传檄可定,也可大乱一场。”  

“善,姚先生高见,既然如此,那谁愿随本王去?”  

这话一出,众人纷纷听命,最终,忽必烈就带了两万金帐军和几个汉人谋士出发了。  

至于其他精兵,统统留下经营襄樊防务,保证就算攻占临安不成,这里也不能失去。  

两万大军出发,尽管是金帐军这样的精兵,动静也不会小,忽必烈一直担心武陵府出兵拦截,哪知道,等他们完全启航是,江南也无动静。  

他又害怕江上被拦截,不仅在长江之中,前哨放出几十里,就是两岸,也有金帐军的精锐,来回巡逻,探路,保证不会落入圈套之中。  

忽必烈顺流而下,两岸的城池只敢一面关闭城池,一面飞马传报临安。  

而临安城中,赵昀却慌了神,贾似道虽然权斗一流,领军的本事也不咋的,更何况还有无数人在攻击他。  

而赵昀虽然继位已久,却不是什么有道明君,只能算一位庸君而已,这下六神无措,想了半天,想到了什么,赶紧命令出城,往西湖边的灵山盛景而去。  

这里位于西湖西南方,夹在西湖和钱塘江、富春江之间,山不高却灵动,水不深而娟秀,景色清幽,灵气盎然,是大宋那位长公主的清修之地。  

这位赵昀犹如一个莽汉闯入花团紧凑的盛景之中,也不关心周围的景色,跑到一片宫殿面前就开始号哭:“姑祖奶奶啊,蒙兀人杀过来了,怎么办啊?”  

这位长公主正在清修,陡然听闻这哭喊吓了一跳,接着就寒着脸出来了,怒道:“蒙兀人杀过来了,你跑到我这嚎丧有什么用?我能帮你变出百万大军还是能撒豆成兵?”  

“蒙兀人从哪里过来了?”  

“襄樊失守了,忽必烈带领大军顺江而下。”  

“蠢货,你让金陵守住城防,遮蔽大江即可,还要我来说,废物,滚。”  

“老娘当初要你们拿钱出来仿照武陵府和蒙兀人,也建立一只修士军队,你怎么说的,国用艰难,现在临了了在我这哭诉,我看你皇宫里藏的那些灵物财宝最后归了谁,滚,不要再来烦我了。”  

说完,一袖子将赵昀打出了灵山胜境,关闭了这里。  

接着,她将赵巧稚和赵伯叫了过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