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宝石矿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往北偏西的方向而去了,这天竺大陆像一片深入大洋的椭圆叶子。  

沿着海岸线航行了大半个月,终于走出了天竺南部的高原,渐渐走入平原,陈天知道,快到了。  

果然,又半天之后,一条大河入海口出现在陈天感应中。沿着大河往上七十余里的地方,有一个港湾,正好形成一处天然的港口,那里有一座小城。  

武陵号拐入大河之后,那小城之中就骚动了起来,无数人群蜂拥着出城迎接,其中就以那位西辽太子耶律德为首。  

他现在不过九岁,却已经颇有气度,一举一动威仪尽显。  

不过陈天却并未上岸,只是待在船上绘制地图,这一路行来,他一直展开神念,记录着沿路的地形地势和水文情况。  

现在,他准备将这些导入玉简中去,与他往日的地图结合起来,其中吐火罗地区的地图还是从西辽拿到的。  

武陵号在外港停留了一会之后就入港了,陈天也不管,只是让张致远在外交涉。  

武陵号在这里停了三天,这里已经是他此行的终点了,再往西去,就是另外一片完全陌生而未开发的区域,对现在的武陵府来说用处不大。  

这三天之中,无数物资被搬上武陵号,主要就是粮食和棉布、棉花,特别是棉花,西辽在西域已经种植颇多,在这里棉花的原产地,更是得心应手。  

虽然这里的棉花只是用来纺布,但是到了神州,却是开拓北方不可或缺的物资。  

日后,这里的棉花和粮食交易可能成为大头,其他的,反而不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香料,以价值而言,这才是堪比黄金的东西,不过陈天又不是为了赚钱,对此并不在意。  

三天之中,运上船的物资包括十万石粮食,一万担棉花,两千余斤香料,当张致远与那位西辽太子结账时,他却提出了一个他难以处理的条件。  

“你说他想带三位西辽皇室子弟搭船返回辰漏观,要在辰漏观学习十年?这些就是他的学费?”  

“是的,耶律德希望将他的请求转告给观主。”  

“这种好事干嘛不答应,你告诉他,只要他父亲同意,我自然欢迎。”  

“是”,张致远退了出去。  

当武陵号再度启航的时候,船上多了几位乘客,正是耶律德带着的三位学伴,两位是西辽皇室远亲,是当年辽国被破后逃出来的族人,与他们的血缘关系远的只有一个姓了。  

另一位则是和耶律德一起长大的一位伴读,是耶律守很早以前就为他选择的,要让这位从小就与他一起成长,为他网罗心腹。  

对耶律守这种既想摆脱辰漏观,又不想远离的行为,陈天只是暗笑了下,君王不都是这种毛病嘛。  

耶律德上船之后大开眼界,这艘船庞大无比,但并不是先前认为的法器,而是实实在在的凡俗技术铸造的船只,这就让他心里暗暗警惕,因为这就意味着能大批量制作。  

他并不知道,这其实还是有法器的,只是是在最下方的底仓,至于其他部分,陈天并不认为有必要,否则大批量制作肯定没戏。  

另一个让他惊奇的地方就是,先前运上船的物资全部消失了,要知道那么多东西,如果堆着,把几艘武陵号塞满都不成问题,如今却消失了,难道辰漏观掌握了大容量储物容器的制作方法,这在战争中可是利器啊。  

总之,这个孩子在船上以一个统治者的目光开始观察了起来,不过陈天对此并未干涉,反而还较为欣赏,觉得这才是一位成熟的君王。  

船只返航的速度就快多了,毕竟航线基本上摸清了,哪里能走,哪里不能走,陈天走过一路就相当于有了海图,返回时速度快了一倍。  

当武陵号再度航行到那宝石梵语上时,释道已经等在那儿了,他在这,就准备和陈天一起启动阵法。  

陈天也不废话,直接和他到了中央山脉的最高峰,一起做法,陈天先行,他手执一个水碗,其中有真水荡漾。  

随着他法力的延伸,岛上一条条河流慢慢起了雾气,并向海上蔓延,当整片海域都被迷雾遮掩时,陈天法力一收,顿时这无边雾气就朝他那水碗中涌入,最后化为一片薄薄的雾气笼罩在碗上。  

而在碗壁上,一头黑色的玄武在其中畅游,对应着这座岛屿的各处元气所在。  

接着,和尚开始施法,只是他的动静大多了,只见他浮上半空,开始演法。  

只见随着他的开讲,朵朵金花坠落,道道金光起伏,每隔片刻,就有一道金光凝结成一条护法天龙落入水脉中,这些护法天龙虽然称之为龙,其实形象千奇百怪,应该是佛门护法异兽才对。  

当99条护法天龙坠落之后,这些天龙盘结起了一个大圆,向着中间山顶讲法的释道和尚顶礼膜拜,然后消失无踪。  

接着,空中那处金身也慢慢降下来,落在中央高地最高处,化为了一尊石质大佛,栩栩如生。  

他这一番动静,惊动了岛上所有人等,无数信徒看到这样一尊大佛浮现,都伏在地上,不住念诵佛号。  

这里从超岩寺毁灭,已经几十年没有佛门罗汉现身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天竺诸神才慢慢侵入这里,挑起对佛教徒的战争,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岛上的佛教徒也开始衰落。  

这次,终于出现了一位佛门罗汉在岛上公开演法,就说明,佛门终于又出了一位罗汉,能庇护整个岛屿的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