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九州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夜。  

白眉不甘心地带着赵希真等人撤退,此次行动,秦王照骨镜和九龙坠都没到手,怎么跟麒麟交代暂且不提,曹谨行也带着李金生跟何千秋回了馆驿,联名撰写文书,汇报此事。  

无形隼风驰电掣。  

不到两个时辰,这封文书就飞回了镇抚司。  

刘振远看过之后,知道事关重大,马上联络指挥使陆炳,一起去了西苑内阁值房,求见嘉靖。  

时值深夜。  

嘉靖正闭关打坐,感应到二人前来,命吕符带他们觐见,刘振远和陆炳便献上了那封文书。  

玉熙宫中一片静谧。  

嘉靖坐在那方八卦台上,不紧不慢地看着,但脸色越来越凝重。  

“你们说,穷奇折腾这一通…是为了什么?”  

嘉靖看着文书,像是自言自语似地问道。  

台下三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  

陆炳拱手说道:“回圣上,老二和老十三的猜测不无道理。麒麟、火凤与穷奇合作,已经能证明它们的立场发生偏移…如果真的是为复仇,那或许是因为陵墓中有威力强大的武器,又或是效力惊人的丹药,毕竟…那可是祖龙的陵寝!”  

嬴政,千古一帝!  

秦朝,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如此人物,如此底蕴,他的陵寝就算纳尽天下宝物都不为过。  

秦朝之后,仙品功法、仙级武器绝迹江湖,很难说不是因为秦始皇的“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  

就像如今的镇抚司秘库…  

当时的诸子百家,有一个算一个,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  

以始皇帝的手段、以大秦的兵锋,这种搜刮只会比大明更狠!  

吕符也道:“始皇帝焚书坑儒,记录相关资料的传世书简极少,但从文渊阁内秘藏的书中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奴婢觉得陆大人所言甚是,就秦陵目前已知的宝物便有十二金人傀儡、六神六魔十二仙器,俱是神州至宝!甚至连大道碑都可能藏在陵中…穷奇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它们。”  

“嗯…”  

嘉靖也想到了这点,点点头道:“有理…”  

刘振远忙道:“禀圣上,传闻中十二金人傀儡是公输家族耗时半甲子呕心沥血之作,个个都有无双神力!十二仙器亦有无上神威,倘若落于穷奇傀儡之手,势必为祸人间,还望圣上早做定夺!”  

言毕,躬身。  

另外两人也一起弯下了腰。  

嘉靖看着文书,心中有些犹豫。  

老二、老十三这要求的可不只是派人而已,还要请出仙器镇国斧诛杀穷奇…万一神兽是以秦陵做饵,目的是调高手、仙器离京,再趁机反攻京师,除掉他这个“人皇”,让天下大乱,那可就不妙了。  

毕竟。  

这也算是复仇人族的方法之一…  

闻仲当年以龙爪炼制的镇国斧,虽然没能“镇”住商朝国祚,但此物却是大明开国神器!  

轻易不能离京。  

自朱元璋在皇觉寺地下觅得此沉睡千年之至宝开始,他的武功突飞猛进,自身气运腾飞,从那以后,加入红巾军大杀四方、攻占应天、大破陈汉、一统江南、建立大明,无往而不利!  

对朱姓皇族而言,这镇国斧不止是一件仙器,也是老朱家天命所归的象征和稳坐皇位的底气。  

嘉靖其实不想此物离京。  

但他也清楚,相比入京诛杀人皇的大风险,偷入秦陵盗宝更安全,成功几率也更大。  

京师高手众多,不是那么好攻入的,不提守卫,嘉靖自己就是一个修炼天子秘武的超级强者!  

“道心种魔啊…”  

想到穷奇天赋神通的危险,嘉靖最终还是下了决定,目光转向陆炳。  

满朝文武,也只有这位有过命交情的“发小”,可以放心托付神器。  

“东湖。”  

嘉靖叫着陆炳的号。  

“微臣在。”  

陆炳猜到了嘉靖的用意,神色肃穆,上前一步。  

“取镇国,代朕,诛杀凶兽穷奇,除此祸患!”  

“微臣,领命!”  

陆炳郑重抱拳,弯下了腰。  

夜幕沉沉。  

此时的严府一片黑暗,寂静若死,但地下密室之中,却是灯火通明!  

严嵩、严世蕃、左副都御史鄢懋卿、大理寺卿万寀、刑部侍郎叶镗等人聚在一起。  

自上次台州之乱严嵩因严世蕃与倭寇串谋图谋不老药药方遭嘉靖嫌恶后,就一直闭门养病装孙子,如今的内阁已经是徐阶做主,靠着半月前鄢懋卿南下巡盐带回六百万两盐税充入国库这才稍微好转,嘉靖还没让他复职,但至少没再冷脸。  

如今的严嵩闲居在家,严世蕃被一撸到底,严绍庭又参了军…严家正处存亡之际,多事之秋。  

每个严党核心成员都被三令五申要求夹着尾巴做人。  

不然,再给严嵩添堵,让嘉靖继续厌恶,以致他发狠心一脚踹了严嵩…那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嘉靖还留着严嵩的唯一原因,就是徐阶出身清流,受清名裹挟,不太好用。  

他不像严嵩那样一味媚上,也不会帮他干一些想干但说出来又有损圣名的事…  

就比如盖宫殿、建道观、攒零花钱(指部分税款不入国库,入私库。这样花钱自由,还不会被指责,为此哪怕严嵩他们吞点儿也无所谓)…  

严嵩知道这点,所以一直在努力扭转坏印象,争取早点回到首辅位置。  

“各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