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遗忘之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罗天。  

郑东再次闭关潜修。  

他打定主意,不把从文殊那里缴获来的功德花光,他是不会出关的。  

功德加持,这才是最大的挂。  

比什么真理之书、造化玉碟碎片还要厉害的多。  

当然,也不能说造化玉碟碎片就一定不如功德厉害,造化玉碟碎片在大道法则的辅助修炼上,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至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能让功德加持后爆发出更大的潜力。  

时间流逝。  

转眼,一年过去了。  

和郑东估算的差不多,一年时间,在功德加持下,所有的分身全都突破到大乘真仙境界。  

只是郑东多功德的消耗估算有误,原本他以为从零修炼到大乘真仙境界耗费三百亿功德就够了,结果消耗比他估算的还要多一倍,足足耗费六百亿功德,才将他的修为推到了大乘真仙境界。  

尽管消耗很大,但结果是喜人的。  

所有新祭炼的分身,全都达到了大乘真仙境界。  

只不过是初入大乘真仙之境。  

还有一个就是,这些新祭炼的分身并没有领悟大道法则。  

想到这,郑东决定继续修炼,先把所有分身的修为提升到大乘真仙后期再说。  

至于领悟大道法则,不急。  

理论上说,大乘真仙后期才是领悟大道法则最容易的时候,甚至比地仙领悟大道法则还要容易的多。  

到了地仙,想要多领悟一门大道法则,会受到已有的大道法则的疯狂排斥。  

这股排斥力,根本不是在大乘境界多领悟一门大道法则可比的。  

原因就在于,地仙境界的修士,基本上主修的大道法则都突破了奥义十层,达到了另一个莫名的境界。  

达到这一境界后,修士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他主修的大道法则,会成为他的核心法则,并且疯狂排斥其他大道法则。  

这时候,想要领悟其他大道法则,难度是大乘真仙境界的十倍甚至百倍。  

并且随着修士的修为不断提高,核心法则的排斥力也会越来越大。  

直到修士修炼到大罗金仙,核心法则化作一门完整的大道法则,这时它对其他大道法则的排斥力才会减弱。  

因此,大多修士只有达到大罗金仙境界,才会领悟其他法则。  

别看春申界的修士好像有很多领悟了多重法则,那是因为他们困在春申界太久太久了,有没有其他进步的空间,只有多领悟法则。  

尽管核心法则对其他法则会有排斥力,但耐不住他们花时间磨啊!  

比如隆尘,就领悟了除去雷霆大道为核心法则外的多门法则,比如空间法则、五行法则等等。  

祖龙更是如此。  

他们这些人只能算是特例。  

时空海正规的大势力,对法则修炼尤为看重,并细分到了极致。  

比如真理之书中记载的法则境界奥义十层的划分,就是起源大陆的划分标准。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起源大陆比曾经的地仙界做的要好得多。  

在地仙界,根本没有对法则境界进行过详细的划分,只有仙道境界划分,但哪怕修士处于同一仙道境界,由于法则境界的差距,实力也是天差地别。  

比如同是大罗金仙境界,领悟一门完整的金行大道和领悟完整的五行大道,实力是一个水平吗?  

更别说还有特殊的融合法则修行者。  

因此,这种粗略的仙道境界划分,实际上是很不合理的。  

这一点从春申界也能看出来,春申界没有奥义十层的说法。  

他们只是粗略的将大乘真仙划分成三个层次,实际上远远不够。  

在步入地仙之前,每一门法则境界都可以划分十个层次,更别说每个修士的肉身、神魂、法力都不同,造成的实力差距更是大到难以想象。  

再加上修士的法宝不同带来的实力差距。  

可以说,用三个层次来划分大乘真仙的实力,太粗糙了。  

以前郑东修为低,看不懂这些,以为大乘真仙第三层次就真的比第二层次强一点。哽噺繓赽奇奇小説蛧而现在看来,前者完全能够秒杀后者。  

实力体系的细分,洪荒必须要做。  

因为只要这样,修士才能清晰的认识到敌我的实力差距。  

而不是有人傻乎乎的认为,敌人是大乘真仙,我也是大乘真仙,凭什么我不是对手?  

时间流逝。  

转眼又是半年过去了。  

前后一年半的时间,郑东的本尊和三千分身,全都达到了大乘真仙后期的境界。  

甚至连法力都一模一样,达到了二十元会的极限。  

接下来,郑东要尝试真正的三千大罗法。  

融合三千分身!  

此时,他每一尊分身的法力都达到了二十元会,肉身、神魂都是金身一转,相当于非炼体的天仙级修士。  

就在此时。  

郑东感到一阵心悸。  

似乎有什么事情被他忽略了。  

郑东皱着眉,掐指一算,他面前,无数的场景划过,最终定型在一副画面里。  

“这是......”  

看到眼前的这幅画面,郑东古井不波的心顿时颤抖了。  

骑士大陆。  

现在的骑士大陆早就改了名字,不用这个称呼了,它的新名字叫沧澜界。  

如今几百近千年过去,沧澜界也早就不复当初的模样。  

但这里,是郑东发家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