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腾龙府府主(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鲁家世俗子弟,得到了进仙缘堂撞仙缘的机会。  

一些武道本来没有希望再精进的子弟,被调来万螺仙山,得以食用灵米和一些灵药,修为更进一步。  

当然鲁家大宗也不是白白给世俗子弟机缘。  

他们要帮忙给鲁家开矿,帮忙耕种灵田,帮忙煽炉火,帮忙在石柱林坊市看店卖货…  

而这些产业的收入,鲁家都要上缴两成给夏道明。  

这也意味着,现在夏道明就算什么都不做,在沥城和万螺仙山北面这边,各有一份收入。  

这两份收入,对于最近接连洗劫了两位筑基修士和多位炼气后期修士的夏道明而言,只能算是小数目。  

但贵在稳定,源源不断。  

当然,鲁家这边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金桂峰一战之后,鲁家不仅接收了一些地盘基业,而且也开始陆陆续续有小势力小家族和散修主动过来依附鲁家。  

尤其,骆长老失踪消息传出来之后,过来依附的人更多。  

不过鲁敬龙得到过夏道明的交代,宁缺毋滥。  

只有那些老老实实修行,比较安分,名声颇好的人和势力,鲁家经过审核后才会接纳。  

鲁家抬高了门槛,把送上门来的人马利益都拒之门外,反倒让鲁家名声更盛。  

很多人从这件事,以及鲁家放娄家等势力一条生路,没有赶尽杀绝之事,开始意识到,鲁家这个新兴的筑基势力跟灵刀门、谢家和孟家可能不一样。  

鲁家似乎应该会更有人性和讲规矩。  

否则,他没道理把送上门的人马和利益拒之门外,也没道理不对娄家等势力直接赶尽杀绝。  

于是有更多小势力,尤其散修蠢蠢欲动。  

散修,手头没什么资源,没有靠山,除非碰巧遇到大机缘,成了厉害人物,否则其实就是万螺仙山最底层最受欺负的那一批人。  

所以,不少散修还是想找個靠谱的靠山,来个大树底下好乘凉。  

但基本上,这年头修仙界,你图他的大树底下好乘凉,他却想把你当免费工具人或者炮灰。  

所以,最终的结果,大部分散修宁愿继续过着最底层最受欺负的修仙日子,也不愿意找无良东家。  

但鲁家似乎有点不一样。  

不过,是不是真不一样,还有待考验。  

所以,绝大部分动心的小势力和散修都采取静观其变的姿态,没有急着投靠。  

而灵刀门、谢家、孟家对鲁家没有急于扩张势力地盘的态度都比较满意。  

虽然没有大肆扩张势力地盘,但短短时间内,鲁家表现出来的发展势头,不管是夏道明还是鲁敬龙都非常满意。  

毕竟鲁家也才刚刚崛起,而且鲁家的机缘已经算是很好了。  

才刚刚跻身筑基势力,就名正言顺地接收了好几家炼气家族的家业地盘,让鲁家身为筑基家族的原始资本积累少走了许多弯路。  

夏道明在鲁家形势安定下来,暂时不会有什么危机之际,决定离开万螺仙山,远赴青州。  

他现在手头单单灵石现金流就有一万两千余块。  

若再把自己不需要的法器、符箓、丹药之类,准备出售的东西再折算进去,他如今腰缠的灵石数量肯定超过两万五千块。  

这么大数量灵石压在手头不动自然是一种浪费。  

所以,夏道明需要再去一趟青州,寻一家大的坊市,把灵石和手头用不到的东西,换成启灵丹药,适合提升武道宗师和低阶炼气修士修为的丹药,当然还有强化自己经脉的猛药。  

鲁敬龙听说夏道明要远赴青州,立马拿出了两千余块灵石,委托他帮忙寻购一些适合他和栽培炼气弟子的丹药。  

一次性拿出两千余块灵石,对于以前的鲁敬龙而言,根本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估计要变卖掉许多祖业才有可能凑起来。  

但寒星谷和金桂峰接连两战的胜出,对方死伤的虽然都是小人物,架不住积少成多,合起来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鲁家说起来也算是赚得钵满盆满,再加上寒星谷那边每日进项也不少,结果鲁敬龙也难得财大气粗,豪横一回。  

夏道明这次没有去炎阳岭坊市,而是选择了青州另外一家规模相当的坊市。  

上次灵瑞阁的紫珊姑娘借给他导购的机会,不经意间跟他衣衫碰触了一下,留下一抹幽香,害得他被筑基修士追杀,凭白得了一笔横财。  

按理来说,他应该再去一趟灵瑞阁,好好报答一下那位紫珊姑娘。  

但出于谨慎考虑,夏道明最终还是放弃这个念头。  

因为他不敢肯定,那位紫珊姑娘的上家是一个劫修团伙,还就是那么几个人。  

若就是那几个人,那自然好办。  

但万一是一个劫修团伙呢?  

自己再度上门,很有可能就是自投罗网了!  

所以,夏道明想想还是见好就收,等以后有机会再去报答那位紫珊姑娘。  

这次的坊市之行,夏道明没像上次一样,做长时间逗留。  

他用了半天时间处理掉自己手头不需要的赃物,然后又用半天时间采购了自己和鲁家需要的东西,再然后果断悄然离去。  

离开坊市时,夏道明还是采取上次的策略,一路疾奔,离开百来里,方才放缓脚步。  

这一次,没有劫修找上门。  

这让夏道明心情微妙,似乎生活中少了点什么。  

一路风尘仆仆赶回金桂峰。  

鲁家一切安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