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龙归地藏(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震火脑子后面像是长了眼睛,立刻左右闪开,鬼龙子和传龙刚抵挡完对方几招。  

突然眼前刁水秋已到眼前,此突袭速度着实极快极狠,断然来不及抵挡,而且鬼龙子又已负伤,难以挪动。  

就在千钧一发时刻,传龙不顾一切,转身扑向鬼龙子。  

然后调动全身经脉真气,全身犹如发光一般,万丈光芒从体内迸出,三段飞刃正好与光交错,咣当一声,其中两刃应声落地,竟是被其万道真气抵挡。  

而刁水秋的葵花刃还在手中,对传龙这一招如佛光普照般的神功抵挡后全身一震,差点受其真气反制而伤到自己。  

所幸及时丹田收紧,真气补上,才化险为夷。  

但传龙这迸发之时不可持续,而刁水秋后续真气十足,源源不断涌出。  

通过葵花刃向传龙身体不断逼近,潘石茂和雷震火见状纷纷绕到刁水秋身后,一人一掌送出,给刁水秋真气续力,传龙不敌,葵花刃直直地向其背肩处缓缓刺入。  

鬼龙子在传龙的庇护下,躲过一劫,也就在这一瞬间,既被传龙这全身经脉真气迸发之势所震惊,又发觉还是被刁水秋的葵花刃所伤,顿时一掌推出,通过传龙身体打出,将刁水秋一众击退。  

此时,两人各受一剑,鲜血直流,疼痛难忍,眼看对手大多数还毫发无损,而他们两个人均受伤,鬼龙子在击退敌人的瞬间又赶快封住传龙肩处大脉,以减少流血。  

可刁水秋一众根本不给两人喘息机会,又兵器相向,比之前更加凶猛,两人顽强抵抗,双手流星不断划出,勉强抵挡过去。  

而传龙因为刚才发自本能的一招“万丈流星”乃是耗尽全身经脉要穴的真气所成,此时真气渐渐不足。  

鬼龙子眼看传龙双手射出来的流星越来越暗,越来越少,心切之下密音传耳于传龙道:“快快念出地藏府黑令牌誓言,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传龙听后回道:“干爹,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传龙绝不退缩。”  

鬼龙子无奈回道:“好,我们父子两人一齐念出,先保住性命,日后再伺机复仇。”  

正在打斗间,突然鬼龙子和传龙异口同声开口大声念到:“一入地府,永不回头,若要回头,永入地府。”  

刚念完,眼看就要抵挡不住,五把兵器就向两人砍去,若是砍中,必然毙命。  

而就在这最后时刻,黑门自开,两人向后倒去,五人扑空,黑门又自行关上,兵器深深嵌入黑门之中。  

五人亦是一惊,拔下兵刃,鲍朱童和其他人就要跟着破门而入。  

突然,从客栈里面传来一道阴森恐怖的声音。  

犹如阴间厉鬼之声道:“奉酆都大帝北太帝君之令,为阳明之子引路,渡阴曹之府,命归黄泉,止步奈何,孟婆在此,收魂归陵,从此爱恨情仇与尘世无缘,若要索命,必入地府。”  

尖厉之声不绝于耳,众人听之甚是难受。五人听完再不敢向前,慢慢后退,远离黑门,纷纷为没有杀死两人而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  

地藏府太过神秘,连千岁都要畏其三分,其他人在此亦是不敢造次。  

孟婆乃地藏府的干将,手持廖氏为其打造的神器“白玉净念瓶”。  

瓶身雕有地狱九龙,凶煞恶极,瓶肩四龙,呈“四龙护珠”之势,伸首向外,口衔人头骨;  

瓶腹正面,五龙环绕成圆,圆中间是一颗冥界龙珠,下有阴曹无渊之海。  

此乃廖氏专门为其打造的神器,玉身采自昆仑虚地下百丈深处,受尽地下阴气滋润,极寒,遇水而水浑,遇人而吸阳。  

幸好有一颗采自火硫山深处的“火龙珠”镇阴,阴阳结合,外守阳,内吸阴,铸成神器。  

内盛孟婆特制的“收魂汤”,极具腐蚀之能,遇水化雾,遇金腐败,遇木自枯,遇火而灭,遇土而焦。  

如果人碰之,则腐烂蚀骨,灼伤不愈,唯独盛在这“白玉净念瓶”内安然无恙,亦是百年难遇的神器。  

只见孟婆左手持玉棒,右手持“白玉净念瓶”,身披黒缎黑纱,头戴流苏束冠,宛如地狱观音模样。  

就那样静静立在“地仙客栈”上空,甚至有些小兵纷纷下跪,哆哆嗦嗦,埋头于地,不断叩拜,大气不敢出,以为是地狱使者。  

刁水秋也是内心充满恐惧,平生第一次看见如此诡异之人,要不是阅历丰富,否则都会像那些小兵一样。  

如果是老百姓看见,还不得封神拜佛,想来也是可怕,不明白之人就会任由其操作。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越接近顶层,越能看透很多人间事物,越能了解人之根本,越能接近“神”之能。  

稍作调整,开口道:“地藏府孟婆大驾光临,东厂刁水秋有礼了。魏千岁与地藏府颇有交集,今天偶到贵地,只因捉拿两个与皇家作对的奸贼,还望孟婆高抬贵手,好让在下回去交差。”  

孟婆听完刁水秋一席客套言语后略有不悦,眼睛一瞪,厉声怒道:“就是天王老子来了,在地藏府界地也得听酆都大帝之令,你个宵小之徒,竟敢在此放肆。”  

说完也没看清其动作,只见左手玉棒一挥,星星点洒落好些水滴,众人哪见过地藏府的本事,毫无防备。  

只见水滴落下,均匀撒在下面几十号人的每个人身上,刚一落下,众人无不喊叫。  

原来这就是孟婆“收魂汤”的厉害之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