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独创卷龙(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知边界上的精进,是打破惯例眼界的精进。  

这种精进除了需要较高的悟性,更多是需要一个契机,需要高人的指点或引导。  

这种精进如果仅靠个人,恐怕努力一生也难窥得此契机一分。  

人生在世,心气要盛,悟道也许就是靠某个契机的一日之精进,而幸福是靠无时无刻的一世之温存。  

话说觉远回去后便找了祖师二老。  

祖师二老已不问世事多年,尊居达摩崖,传说数百年前达摩便是在此面壁悟道,成无数少林经典绝学。  

拾级而上,沿路灌草密布,山峰两壁松林起伏,走到一处极窄的通道处,赫赫三个深红大字“达摩崖”。  

进入窄道的墙壁上刻了一行小字:  

在西天二十八祖,  

过东土初开少林。  

说的便是达摩之身世和在此开创少林。  

此为少林禁地,乃少林无上尊重之地,亦是历代祖师修炼之重地,事关无数少林之机密。  

只见觉远走到窄道处,便不敢向前,而是双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恭敬敬,默念经文。  

原来在少林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最有威望的祖师会根据意愿可移居达摩崖。  

所以,祖师二老已深居达摩崖多年,而这达摩崖又是少林禁地,除了方丈之外,任何人要想见祖师二老,就只能在禁地之外耐心等候。  

觉远耐心等候,笔者带领大家看看周边风景。且看着壁廊:  

绣苔笼壁垂野蔓,  

龟鱼上崖落石河。  

千年变幻万重山,  

老祖化佛叹观止。  

再看这石级:  

百连石台无人凿,  

佛心踏定自成行。  

凹凸有如轮回梦,  

起起伏伏蕴悲欢。  

再看这溪流:  

前世鸿流今细泽,  

昨日干涸明溦水。  

风云乾坤无穷幻,  

江河湖海又再生。  

刚好,觉远起身,就向禁地内走去,也未听见任何声音。  

原来,这祖师二老内力深不可测,竟有密音传耳之功,已密音传耳于觉远,允许其入内,可见其造化。  

这密音传耳之功需练到一定境界,需深谙自然之道,对周围环境及气息有极强感知,可通过在一个方向发出内力之息,内力足够深厚,便可传到远处,但也是稍纵即逝。  

从狭缝处进入,绕过一段曲径,立刻有种别天洞府的感觉,内部佛龛林立,檀香沁人,小竹林松阵都暗含少林天罡阵法,与佛龛融为一体,犹如仙佛秘境。  

再向内,山壁经文密布,石佛分级而立,再向上看,竟是云雾缭绕,变幻无穷。  

继续沿着山壁曲径拾级而上,缓缓映入眼帘的是著名的达摩壁。  

达摩壁是按照达摩所创易筋经洗髓经招式刻在墙壁上的,密密麻麻毫无章法,但深谙其道之人深知其法。  

再向前就是达摩崖之达摩洞,达摩洞共有九个,最著名的便是当年达摩在内面壁九年的达摩洞。  

洞内的“达摩面壁影石”还赫赫在目,传说此影就是达摩长期在洞内禅坐,洞口射进来光线的投影,可见其传奇之处。  

除了达摩洞自达摩以后再无人居住,另外八个洞府都有其各自传说的故事,皆有历代祖师居住。少林寺在这一代不算最鼎盛时期,从祖师在此居住的数量便可轻易推断。  

这达摩洞目前共居住了三位祖师,除了前面所提祖师二老之外,还有一位祖师,该祖师并非中原人,而是波斯人。  

据说此波斯人原属于波斯神教“五圣”守护者之一,在其教内受“永生神”庇护,其余四圣有“真理神”、“秩序神”、“慈善神”和“健全神”。  

传闻其遭到教内背叛,一路逃至中原,被普善大师所救,在少林寺生养一段时间后便剃度归入少林,从此成为少林弟子。  

因其佛性较好,悟性极高,在少林已近百年,修为极高。  

这“永生神”在少林寺的法号为耶罗,已闭关三载有余,自普善大师圆寂后,便经常闭关,在少林寺极少露面。  

觉远来到祖师二老洞前,谦然下跪三叩之后说道:“弟子觉远,叩拜二位祖师,因昨日寺院发生命案,弟子徒儿玄真被冤枉入狱,事关重大,特此向二位祖师请教一事,还望二老不吝赐教。”  

言毕洞内传来一声音:“觉远不必多礼,请讲。”  

觉远这才站起身来讲到:“昨晚有黑衣人夜闯少林寺,杀害了一名僧友,并陷害到我徒儿玄真身上,只因玄真偶然听见其说藏经阁星云先书拓本之事。”  

“如果其所言属实,就必定是要置我徒儿于死地的原因。请问二老,藏经阁是否真有此书?”  

二老听完觉远诉说,同时走出洞府,缓缓来到觉远跟前。只见二老均白须盎然,步履沉稳,手持白木杖,俨然仙人模样。  

见着觉远相视一笑,首先观志大师开口道:“想不到如此陈年旧事也会有人关注。”  

随后义清大师开口道:“觉远贤侄莫急,你师兄自觉方丈必然秉公办案,绝对不会让贵徒受冤枉的。”  

顿了顿接着说道:“你刚才所问之事严格来说并不属实,星云先书确实来到过少林寺,这点不假,只是有拓本一事子虚乌有。”  

“不错,这星云先书来到少林寺亦是二百年前之事,据老衲所知,这星云先书是本无字天书。”  

“当年本辗转到了龙星门之手,江湖知晓后纷纷讨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