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商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众妙之门不仅仅是仙器,更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道德经中所记录的天地至理。  

无数人为之疯狂,想要寻找到众妙之门,追寻“天地至理”。  

只可惜,自道祖离世后,没有任何人能够找到众妙之门。  

大秦也派出了大量人手寻找,就连嬴政都曾亲自出世,但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有一个人,他肯定知道众妙之门的所在地,就连那所谓的天地至理,估计也逃不过他的手掌心。  

只不过没人敢去招惹他罢了,尤其是在他加入大秦后。  

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无论是大秦还是反秦,哪怕是诸神对他也十分忌惮。  

换句话说,他现在就是“无敌”的存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周禹举起茶杯,仰望星空,轻声说道。  

“老师,朕对众妙之门很感兴趣,不知能否透露一下?”嬴政见此,他知道周禹有话要说,便开口说道。  

“妾身对众妙之门也很感兴趣,还请周圣为妾身解惑。”太阴月华美眸中闪过一抹异色,如是说道。  

“既然你们诚心诚意发问,那我便说上一说。”周禹放下茶杯,脑海中浮现出,有关于众妙之门的相关记载。  

嬴政笑而不语,他对众妙之门还算了解,但与周禹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而太阴月华,她知道的也不算少,与道祖有关的任何事情,所有神明的想法出奇的一致。  

“两位不妨先说说自己了解的众妙之门。”周禹沉吟片刻,开口道。  

“朕知道的,都是道门典籍所载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老师确定要听吗?”嬴政诧异地看着周禹,平淡地说道。  

“妾身也是如此,只不过可能要多上一些个人猜测。”太阴月华也是如此说道。  

“说来听听。”周禹也曾阅读过道家相关经典,尤其是那本被奉为至宝的《道德经》。  

但不知为何,效果很不好,这让他严重怀疑,自己是不是与道家“无缘”。  

怎么一点感觉没有,就连那些修为一般的道家弟子,每次阅读都能有所收获,而自己身为道家祖师,却总是一无所获。  

这实在是让人接受不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就是说不上来。  

所以他选择再次使用玄天神算,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与众妙之门有关。  

对于这种情况,周禹很无奈,却也暂时没什么办法。  

虽然他知道众妙之门的所在地和操控办法,但想要激活众妙之门却是个大问题。  

“众妙之门相传乃道祖补天阙后,所遗留的天地大道的聚合体,由道祖亲自锻造成型,能够镇压天地万道,是当今天下最强大的仙器。”嬴政双眼中闪过一抹渴望,如此强大的仙器,他又如何能够不心动呢!  

周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后将目光投向太阴月华。  

“妾身知道的与陛下相差无几,不过根据活下来的众神推测,众妙之门承载着三千大道,拥有再造天地,重塑万物的恐怖威能。”太阴月华面色严肃,郑重地说道。  

“你们两个说的很对,但也不对。”周禹开口说道。  

“老师,此言何意?”嬴政眉头一皱,难道说,道家典籍记载的还有假?  

太阴月华一言不发,只是那如同秋水般纯净的眸子,一眨不眨地看着周禹。  

“严格来说,众妙之门与这个世界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它的确承载三千大道,也确实是由道祖亲自锻造成型。”周禹平淡地说道。  

“什么意思?”  

“众妙之门其实就是一道烙印,承载着三千大道,本质高于整个世界的烙印,其威能无量,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周禹为两人解释着,他说出了大部分真相。  

嬴政面色变得无比凝重,本质高于世界,这实在是太过震撼。  

太阴月华清澈的眸子中也闪过一抹震惊。  

在世人眼中,传国玉玺、太阴之轮是和众妙之门同级的仙器,就算有差距,也不会太大。  

就连嬴政与太阴月华也是如此想的。  

而今天这种想法彻底土崩瓦解,因为传国玉玺与太阴之轮即使在强大,本质也不可能高于世界。  

“不过众妙之门有着很大的限制,在这方世界也就是顶级仙器的水准。”周禹接着说道,这是道祖亲自定下的规则,只为平衡。  

“这方世界吗?”嬴政喃喃自语,到了这个境界,他们当然知道世界不可能是唯一的,但他们绝对不知道诸天万界的存在。  

“如果离开这方世界,它会变成什么样?”太阴月华好奇地问道。  

“额,你问我,我哪知道。”周禹一时语塞,随后说道。  

“你不是众妙之门的新主人吗?你怎么不知道?”太阴月华似笑非笑地看着周禹。  

“八字还没一撇呢,现在说那些太早。”周禹属于典型的故弄玄虚,刻意混淆视听。  

“你是道祖的弟子,不是你的还能是谁的?”太阴月华对此表示怀疑,她感觉周禹就是在彻头彻尾的忽悠。  

“在师父眼里,众生平等,一切生灵,皆有可能。”周禹睁着眼睛说瞎话,宣扬着道祖的伟大形象。  

“算了吧,道祖护短那是出了名的。”太阴月华无奈地说道。  

“瞎说什么大实话,不准污蔑我师父。”周禹义正言辞,他不准任何人污蔑自己的便宜师父。  

太阴月华很无语,却也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