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白马阅兵(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们的人民,不会再被人欺负了。  

皇城阅兵持续到了正午,今日的天气也是难得的好,当所有的军人走过之后,朱棣微微一笑。  

他张开手,太监们将之龙袍褪去,此时里面穿着的他第一次带兵打仗时候的装备,只是普通的大明边军的衣服。  

褐色的主色,一件简单的锁子甲,普通的小兵装扮但是朱棣浑身的百战之气,就算是穿着这样的衣服一眼看去也是一位威武的将军。  

百官们不知道朱棣这是想做什么,朱棣活动了一下手腕,此时朱瞻基拿过来一根鞭子递给了朱棣。  

朱棣扬鞭,空中炸响一声,吓得百官不知所措。  

他看了眼朱瞻墡,微微笑着说道:“朕为大明皇帝,亦为大明先锋,北伐蛮夷,朕来开路。”  

“陛下万岁。”  

随着朱棣走下皇城,正门大开,一声宝马利啸声传来,在众人无不惊愕的看向了城门。  

“架。”  

飞驰如电,大明皇帝白马阅兵。  

城门下,朱棣一骑白马,扬鞭而出。  

人们看到是皇帝,短暂的错愕之后,人群沸腾了,朱棣显然非常享受这种处在所有人中心的感觉。  

军人们见到皇帝亲自骑马出来也是激动异常。  

“大明威武,明军威武。”  

朱棣一边骑马一边高喊。  

路过的一个个方阵,所有军人们振臂高呼。  

“大明威武,明军威武。”  

“大明威武,明军威武。”  

朱棣的白马阅兵将阅兵仪式推向了最高潮,他是大明朝的皇帝,也是大明朝最好的将军。  

士气昂扬,此战必胜。  

朱瞻基眼中是压抑不住的羡慕和兴奋:“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询问的对象自然是朱瞻墡。  

“皇爷爷说他将要穿着边军的军装上城楼阅兵,但是大家都不同意,大臣们觉得有失陛下庄重,所以只得想个两全的办法。”  

站在城楼上以皇帝的身份阅兵,骑着白马以将军的身份阅兵。  

这是苏联时代阅兵有过的事情,当年在彻底击败德军后,苏联想用一场盛大的阅兵式来纪念“伟大的胜利”。  

苏联元帅朱可夫身骑白马阅兵的事迹到现在还是被人津津热道,试想一下白马阅兵的场面,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之情。  

朱瞻墡刚提出来这个主意的时候,朱棣眼睛都亮了,这种该死的仪式感和致命的荣誉感是哪个男人可以拒绝的?  

当然后世留有朱可夫白马一骑后悔莫及的谚语,但是朱棣和朱可夫可不一样,朱可夫可不是国家一把手。  

朱瞻基看着朱棣的那检阅士兵的模样真正是羡慕极了,他也想要像自己的爷爷一样,是偶像也是想要超越的对象。  

朱棣骑行一圈,来到皇城正中央,中气十足的说:“北方蛮夷,犯我大明,虽远必诛。”  

“陛下威武,大明威武!!”  

“陛下威武,大明威武!!”  

“陛下威武,大明威武!!”  

山呼海啸的声音从人群中,检阅的士兵群中,城楼上的文武官员中发出,朱棣站在中心,满心的豪迈。  

师出有名,士气豪迈,这一站必然要打的北疆的蛮夷抬不起头,犁其庭,绝其种,朱棣要勒石燕然,要封狼居胥,要饮马翰海,要做千古一帝。  

阅兵结束,人们还是迟迟不愿散去,朱棣意犹未尽,军队士气高涨,人人自信满满。  

朱棣不做停留,召集了文武重臣在大殿:“明日便出发,郑和你的蒸汽船准备的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五艘蒸汽船,已经运送报纸至顺天府并且返回,运行良好。”  

“满载可带多少人。”  

郑和有些尴尬:“现下蒸汽船仅跑了这一趟远程,满载之下一船可运载兵士120人。”  

“全部准备起来,尽早出发,朕明日一早启程。”  

“臣明白。”  

“汉王,马上率军北上,押运粮草物资至济南府和顺天府。”  

“遵命。”  

趁着阅兵的余温,朱棣要立马北上,同时命令郑和加紧蒸汽船的建造,不计成本,不断改良。  

五日仅需五日就可将应天府的粮草运送至顺天府,而且不用兵士和马匹,仅仅粮草这一项比之原来节省了多少钱?多少时间?  

真正体会到了好处之后,朱棣明白蒸汽船将会是接下来大明发展的关键因素。  

蒸汽机现在产能跟不上,专门为生产蒸汽机的工厂正在建造还未完成还得依靠着原有的工坊进行制造,而且长途测试只经过一次,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郑和有信心,但是也明白不足仍很多。  

朱瞻墡和朱瞻埈被叫到了御前,朱棣嘱咐了很多事情,无非就是有事情得多问诸位大臣,并且钦点了几个大臣在两人辅助监国期间要多出力。  

两人不断的点头,朱瞻埈这几天老实的不行,生怕自己再出点什么错被抓了马脚,对于辅助监国他可是跃跃欲试,这是他展现自己才能的好机会。  

和朱瞻基年龄相仿他,待遇却差距极大,这也让他对于朱瞻基有些一份莫名的恼火,他要证明自己不比朱瞻基差,甚至可以做的比朱瞻基更好。  

满腹雄心,才疏学浅,他有几斤几两估计只有他自己不清楚。  

第二天一早朱棣和朱瞻基就出发了,北疆这一战明年开春必然会发生。  

刚送行完,一群大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