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杀师妃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恒回到城门处让士兵找来椅子,等着众人带人回来。  

虽然不知道那边确切有几人,但在张恒感应下知道绝对不多,而有一个大宗师,不出意外应该是宁道奇。  

除此之外,不会超过五人,若不是宁道奇遮盖几人的气息,以张恒的能力绝对能感应出具体数目。  

但能确定不超过五人,从枝叶遮间传来有些模糊的视线就能推测出。  

张恒让他们全都过去,没理由让人逃脱,沉静下来稍微调整心态,心绪平复后安静的坐着等待。  

没多久,众人返回,三个陌生的面孔,加上一个宁道奇,一共四人被围在中央向着城门走来。  

张恒放眼望去,略过扬州众人的身影看向几人。  

英俊青年,妙龄女子和一个头发有花白的老头。  

英俊青年无疑是李世民,目光在略过,张恒看向气质淡然出尘的女子,一身纤尘不染的白裙,面如天然雕琢的无暇白玉。  

目光停在她手上华的剑鞘稍作停留,张恒对其身份已然肯定。  

师妃暄!  

此界貌美的女子不少,但师妃暄那身气质却极为特殊,加上抓着剑鞘似乎与其融为一体的剑道境界,只有师妃暄一人。  

至于另一个宗师境老头,张恒见其落后半步跟着李世明,定是李阀高手,还是地位不怎么高那种,张恒没有过多关注。  

“城主!”  

众人走近抱拳一礼,宋缺错身将几人露出来,“几人一个不落全部带来,请城主定夺。”  

“宁道奇留下,其余人给他们一个痛快吧!”  

张恒点了点头,此时心境平和,也没真要拿几人做出气筒羞辱别人的想法。  

不过也不能放过,没有在意他们的身份,无价值的敌人杀了便是,随即张恒将目光看向宁道奇。  

几年不见,怕是已经不是宋缺的对手,离破碎还有一段距离。  

“万万不可,他们是李阀公子和慈航静斋当代传人,牵扯太大,望城主手下留情。”  

宁道奇上前一步,迎向张恒的目光躬身抱拳。  

李世民和师妃暄都是他的晚辈,若是跟着他死去,不好交代。  

说完后轻轻抬头后将目光瞥向宋缺。  

此处,只有宋缺有可能帮忙说话。  

“李阀和慈航静斋名声很好,拥护者众多,势力也大。”  

张恒极为认可的点着头,扫过李世民和师妃暄两人。  

势力大没错,不过张恒还不将他们放在眼里,甚至有些讨厌两家势力。  

宁道奇也是说的实话,但以张恒的条件不需要三思。  

“对,城主若是杀了两人,对接下来一统天下影响很大。”  

宁道奇见此以为有希望大喜,急忙开口道。  

只要保下两人让他他好交代就行,至于宗师境的老头,自然被他忽略。  

“影响一统天下?”  

张恒瞥了宁道奇一眼,看向宋缺道:“既然两家势力影响力大,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随后便带人将其灭掉。”  

慈航静斋若是不跳出来,张恒都懒得理会,但师妃暄来此,还和李世民一起随向雨田而来,想来已经参与进去。  

那就杀吧!  

而且,张恒不一喜欢慈航静斋这个势力,更没有留下的必要。  

“是!”  

宋缺眉头一挑,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来,随即抱拳轻轻点点头。  

“这几人也没存在的必要,杀了吧!”  

张恒点头瞥了几人一眼继续道。  

如此,这次出兵也算完美结束,回扬州稳步发展,不出意外用不了多久,这个世界就能进化。  

如今最难的,还是破碎境人数问题,本来此界有一个向雨田,结果飞升而去,如此一个都没有。  

“城主!万万杀不得啊!你若灭了两家势力,对声望影响很大!”  

宁道奇一愣,反应过来后慌忙的开口阻止,还以为张恒认可他所说便会放了两人,不想还是要杀。  

宁道奇急切的看向张恒,希望他收回决定。  

“看来你没弄清楚自己的身份!”  

张恒瞥了宁道奇一眼冷哼一声,留下他主要是因为武道修为不错,突破到破碎境毫无压力,但这不是他三番两次开口阻止张恒的资本。  

张恒收回目光,不再机会宁道奇,若不识趣,他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无非是多费些时间而已,他并没有那么重要。  

宁道奇一个激灵,赶紧闭口不言,不说数位大宗师,就张恒一个人他都打不过,这可是逼迫向雨田破碎的存在。  

宁道奇不禁反省自身,许是久没有对手,没了警惕之心,发现自己的问题随即沉默不语。  

“拜见城主,妃暄不在意自己的生死,但李阀近年为天下百姓做过很多事,声望正浓,望城主谨慎选择。”  

这时,师妃暄走出抱拳一礼,似乎真的没有在意自己的生死,不卑不亢的望向张恒,一副为天下忧心的神色。  

“有道理!荀子就有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可见声望尤为重要,百姓才是一切基础。”  

张恒点着头从椅子上起身,神色莫名的瞥了师妃暄一眼,而后看向宋缺道:“这位仙子看淡生死,就先送她上路吧!”  

见师妃暄讲着为天下着想的道理,张恒却越发厌恶。  

既然厌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至于他们身后势力和声望,张恒从未在意,他一统天下靠的是武力,这天下没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