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韩氏兄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次日,杨明可再次抵达府衙,得到了张全义的认可,成为了四品朱袍大官。

张继祚领着杨明可,去往军营接收了一千团练。

两个兵马使为首的大小将官,拜见杨明可。

杨明可带上大小将官,去往皇城熟悉驻地,拜见皇城使朱友珪。

朱友珪高兴,克制的只是点点头,吩咐杨明可带着属下熟悉防务。

洛阳皇城位于城内西北,西侧北侧的城墙,加起来一共六座城门通外。

也就是说,敌军能够通过皇城,攻陷洛阳城。

杨明可一行离开,朱友珪兴奋不已,指使随扈去往虞王府赴任。

随扈们拿着公文抵达虞王府。

管事得偿所愿的欢喜认可。

守卫将官不认可,言明只认识郑州公文印信。

随扈们回报,朱友珪命令他们去往郑州,拿到节度判官韩清泉的认可公文,管事同去。

郑州管城,韩清泉可谓春风得意,大权在握的权知郑州刺史。

韩清泉面对寻上门来的虞王府官员,敏感的认为不妥。

虞王府守卫,出自郑州征戎的团练,交给陌生的将官统领,一旦用于非法,韩清泉难脱干系。

韩清泉打发虞王府官员歇息,使人喊来兄弟韩宝峰商榷。

韩宝峰任职管城县尉,混的风生水起。

兄弟二人上下配合,利用郑氏长史的帮腔合作,管城内的官场基本服帖。

韩宝峰看过公文,说道:“来自汴梁的公文任官,没法子不认可。”

韩清泉说道:“其中一人走了嘴,他们或许是朱友珪的人。”

韩宝峰愣怔,说道:“朱友珪?那可不得了,朱友珪图谋兵力,万一用于刺杀。”

韩清泉凝重点头,说道:“为兄打算具文禀告汴梁,化解未来的牵扯。”

韩宝峰想一下,摇头道:“不妥当,所谓贵人多忘事,大兄权知郑州,梁王或许忘了大兄的权知。”

韩清泉说道:“怎么可能忘?就算大王忘了,敬翔大人绝不会忘。”

韩宝峰说道:“我说的忘,不是忘记,而是大人物忽视小人物的一种忘。

大兄具文禀告,必然引起大王关注,没准起了防患心思的迁任。”

韩清泉点头,梁王猜忌资深大将,明面上给予大将兼任刺史,实则在任的不多。

郑州刺史刘知骏,驻守潼关。

“你的意思,暂且不理会?”韩清泉说道。

韩宝峰一笑,说道:“姐夫的府邸,我们岂能不理会,虞王府非是官衙,朱友珪安插人统领守卫,我们送去一位虞王妃,统统的镇压。”

韩清泉想一下,说道:“请郑家小姐去往?”

韩宝峰摇头道:“虞王府邻近皇城,日后梁王或许去往,出了事我们没法交待。

镇压府内不需要王妃亲临,我让一个女牢头,充当虞王府孺人,总管虞王府。”

韩清泉皱眉,说道:“你别胡来,女牢头成为孺人,日后有碍名声。”

韩宝峰笑语:“又不是真的。”

韩清泉正容道:“别以为这是小事,很可能演变为令人难堪的笑料。”

韩宝峰点头,说道:“要不,我去郑府问一下。”

韩清泉答应了,韩宝峰离开去往郑府,请见张夫人。

张姝听了韩清泉的来意,轻语:“我觉得,你们兄弟反应过急,朱友珪的图谋,只是在发展势力,近年不会用上。”

韩宝峰点头,说道:“夫人认为,暂不理会。”

张姝轻语:“你们请示虞王。”

韩宝峰点头,问道:“夫人有什么吩咐吗?”

“相关虞王的信息,别忘了我。”张姝轻语。

“从不敢忘。”韩宝峰恭敬回应,告辞离开了。

张姝随后出门去往寺庙,上香祈愿。

天山山脉,分割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北庭三州,位于天山之北的准噶尔盆地。

伊州(哈密),位于瓜州西北方,一片农牧皆宜的绿洲地域。

童山率领大军抵达伊吾城,伊州刺史姓陈,使人请见童山谈判。

使者说,伊州陈氏乃是大唐官宦,世代镇守伊州百年,曾经遵从大唐旨意,隶属于归义军。

童山说,我不管你们以前,现在交出兵权,允许陈氏暂代伊州刺史,等候大唐嗣王的决定。

伊州刺史投降,交出三千军力,整个伊州人口顶多四万,近半是松散的回鹘部落。

伊州刺史的三千军力组成,一半来自回鹘部落的上番。

童山留镇伊吾城三千兵力,恢复大唐驻军旗号伊吾军,带上伊州本地三千军力,大军启程向西。

一路上,童山与韦文东骑马并行。

韦文东笑语:“童伯父,我喜欢这里的辽阔。”

童山对于韦文东深有好感,喜欢韦文东的吃苦耐劳品质。

韦文东在军中,从不自居尊贵的享受特权。

童山说道:“西域地广人稀,不值得小侯爷久留。”

韦文东说道:“我喜欢这里,想着请求父亲大人,在这里建置节度使,我的拓东节度使,改任这里的节度使。”

童山脸色一变,说道:“小侯爷的想法大错特错,拓东节度使的意义非凡,万不可请求更换。”

韦文东意外,说道:“我又不管拓东节度地域,有什么意义非凡?”

童山说道:“小侯爷没了拓东节度使,就与王后陛下疏远了,小侯爷的母亲是王后陛下,那是极其重要的母子关系。”

韦文东说道:“我不是拓东节度使,母亲大人依然是田雯儿。”

童山说道:“王后陛下统治拓东节度,心理上认为这是我儿子的领地。”

韦文东/明白了,点头道:“谢童伯父提点。”

童山说道:“小侯爷真的喜欢这里,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