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魔女之家初体验这是一款四不像的烂俗之作?(3/5)
“不用担心排行榜。”巩斌双手交织朝后仰去,脸上笑容更甚:“一款题材过气的游戏,是不可能跟我们《屠戮之城》的重置版抢榜的,我们的游戏不但玩法改变,还有情怀在里面。”
“君月公司要是愿意当第二,那就随他们去。”
“好,我知道了。”
终于,迎来了11月1日的游戏澹季。
与11月作为深秋丰收季不同的是。
在游戏行业,11月份无疑是寒冬。
是游戏界内公认的3、4、11、12四个月份中,最低迷的游戏澹季。
如果把一年拆分开来看。
三四月之前,是春节,往后走,连着五一与暑假。
而11月往前翻页,有国庆中秋的大节。
往后走亦有元旦,然后就到了新一年的寒假与春节。
只有3、4、11、12这几个月份,假期最少。
且,游戏的主要付费群体,是学生以及青年。
三四月份好歹是一年之春刚尹始,大家刚定制目标还没开始发力。
而到了十一二月份,已经到了年底。
无论是学校要进行的期末测试,亦或是社畜们要面临年底的kpi考核。
压力蹭蹭往上涨。
娱乐的时间则会被压缩到极致,更何况在娱乐项目中占比本就不高的游戏。
因此,十一二月份在游戏界属于凛冬将至。
游戏厂商们都更愿意把宝压在元旦过后。
汪池也是游戏寒冬季的受害者。
他作为华夏文化报的撰稿者,也算是另类的编辑。
从最初负责的‘网络文学’板块,被调动到了‘游戏’板块。
虽然这年头看报纸的人已经很少了,不过新闻的呈现方式只是换了个载体而已。
从纸质,换成了网络形态。
大家对于新闻的需求并不低。
尤其是游戏板块下半年的超高速,比起去年的经济增长,几乎提升了三倍!
因此,不少路人都开始慢慢关注游戏这行。
被调动到游戏板块,汪池觉得自己算是无形中高升了。
每次撰稿的内容,都能够获得10w以上的量。
这个数字比不上华夏文化报社的主流文化编辑。
但在小众文化中也算是脱颖而出,一个月奖金就有好几千。
不少负责‘边缘板块’的编辑都纷纷羡慕不已。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
汪池发现自己逐渐写不出东西来了…
游戏这行业看似爆发式增长的繁荣之下,难以掩盖的是其空洞的躯壳。
一首歌好听在哪里,编曲优秀还是填词,唱法采用了什么,共鸣点在哪里。
这些都可以大吹特吹。
一支舞蹈,一座建筑,一本小说,一部电影。
每个主流文化的呈现艺术性,都是丰富多样的。
可游戏呢?
汪池写了好几个月的游戏专栏。
除了极少数如开山作之类的游戏,还能吹一吹它的不同凡响,有趣在哪里,为该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可剩下的游戏,无非就是矮个子里面拔高个,稍微抓取它最亮眼的部分,其他层面通过自己的文字功底进行修饰。
即便是这样,汪池也顶不住每周一期的游戏专栏测评。
渐渐的,他发现自己好像没有游戏可以写了…
写到后面,完全就是硬着头皮在夸。
这款游戏如何如何好玩,玩法是哪些,亮点在哪里,在行业中是什么地位,带来了哪些影响。
可是他发现,这些游戏几乎都没有什么灵魂。
或者说,没有故事性。
至于玩法么,同类型的游戏其实玩法上都大差不差。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游戏同质化严重!
他每一期的华夏文化报——游戏板块专栏,每周的量都在不断的下降。
从峰值的15万,降到10万。
再降到八万,五万。
到现在每期只有可怜的两三万量。
成为了编辑部中垫底的专栏板块。
要知道华夏文化报刊的受众可是高达近千万级的。
有一部分群体更是守着华夏文化报的微信公众号,每期必看。
千万流量,只能获得两三万…
这不禁让汪池产生了挫败感。
到后面更是出现了不少负面的声音。
“咱就是说,要不停刊算了吧,最近这一个月写的内容报道都挺无聊的。”
“每期都是玩法先夸一遍,然后夸一遍画风或者音效,再讲一讲这个游戏的研发历史。给我笔,我都能写,真的。”
“就没点让人眼前一亮的游戏题材吗?再这样下去取消订阅了。”
“唉。”汪池看着各路评价,无奈叹了一口气。
隔壁原本由自己负责的‘网络文学’板块,旗下的‘每周带你’专栏却反而风生水起。
尤其是这几个月连续出了几本大爆款作品。
如‘家父汉高祖’、‘女主从书里跑出来了怎么办’、‘我家娘子不对劲’等一系列热门好书。
让‘每周带你’栏目的热度蹭蹭上升。
在上周甚至隐隐突破了20w大关。
有了对比,汪池就更难过了。
主编还特意过来询问汪池最近怎么回事,为什么游戏专栏的量下降的这么快。
以华夏文化报的千万体量,每一期才两三万。
你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