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库页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中国东北隅有岛焉,曰库页,位黑龙江口,近鞑靼海峡。唐宋以来,莫得其详,明代羁縻,清初征服,固我国一边要奥区也。及国人习焉不察,政府置若罔闻,以边圉要荒,竟为外人所侵占,今试执国人而问曰:库页岛情状奚若,果谁知之呜呼,痛矣!…库页一失勘界,二失遗忘,均有保存管领之机,非同战争之不得已也…在我为冰雪荒岛,在人为锦绣田原…呜呼!河山依旧,风景不殊。使鹿、使犬,忆当年皮服岛夷;海豹、海马皆今日,鱼腽产地。睹古族之凋零,岂容酣睡;慨舆图之变色,还我何年予编竣,予心碎矣!用志数语,敬告国人在人为锦绣田原…”  

此为前言。  

是我国近代著名方舆学家、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石荣暲先生所撰的一部著名方志。  

梳理和证明了库页岛自古就属于中国。  

对地理知识稍有涉及的人都知道中国三大岛屿。  

第一是位于东海的台湾岛,第二是位于南海的海南岛。  

第三是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  

然而东北一隅的库页岛,比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加在一起还要大。  

库页岛面积7.64万平方公里,位于黑龙江出海口的东部,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隔鞑靼海峡及涅韦尔斯科伊海峡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相望。  

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北海道宗谷岬相对。  

南北长达984公里,东西宽6—160公里。俄语“阿穆尔”的意思是“黑水”;“鞑靼”一词作为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传到西方,蒙古军西征,西方人即称他们为鞑靼。  

现在,来了一群陌生人。  

“永宁寺。”  

人们望着眼前的寺庙,喃喃读着。  

其中一人问道:“这里怎么还会有中原的寺庙呢?”  

一位身穿貂衣,有些恭敬的男子介绍道:“这是很久之前建造的,好像是咱大明朝的皇帝派人修建的。”  

哈尼克小心翼翼得,他是靠海一个小部落酋长,整个部落靠打鱼为生,今日早上突然来了一群陌生人。  

巨大的船只仿佛在海上的船舶,他们拥有着锋利的武器,都是黑金打造。  

他暗暗猜测,莫非是南边的明人?  

也只有是明人才有如此的威风和豪横。  

从穿着和说话来看,十分相似。  

岛上的人长期以衣汉人服饰为荣。中国内陆地区的手摇石磨、箱匣、算盘等,是库页岛居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岛上也曾有汉人来此建造寺庙,成为当地最高宗教场所。  

而这所永宁寺,也是百年前大明朝廷所建。  

明朝初期,库页岛北部、中部、南部分别设卫,隶属奴儿干都司。  

明政府为加强管理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曾先后10次派遣太监代表朝廷出巡此地。  

1430年,明宣宗“敕遣都指挥康旺、王肇舟、佟答敕哈等仍往奴儿干都司,抚恤军民。敕渝奴儿干海东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黑龙江、松华江、阿速江等处野人头目奉阿、囊哈奴等令皆受节制”。  

可惜,奴儿干都司现在早已经没了。  

大明在这里的影响力已经消失殆尽,只有还有一些残留的寺庙,证明大明曾经来过。  

“啊嚏!”一个男子打了个喷嚏,揉了揉通红的鼻子,嘟嚷道:“这里太冷了,快要冻死我了。”  

库页岛天气寒冷,常年下雪,尤其是现在,更是寒风刺骨。  

哈尼克叹了一口气,这日子过得。越来越难了。  

尤其来了这一群人,又要多交一些贡品,真难啊!  

海西女真中的大酋年去年刚刚被速黑忒族人巴岱达尔汗所杀,子孙逃散。  

有一支跑了过来。  

需要上贡。  

现在又来了一群陌生人,装备精良,来者不善呀。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发苦。  

不过,他发现没人理他。  

那群疑似明人走进永宁寺,永宁寺还有两名大和尚,看到来人后,一点风骨也没有。  

一脸谄媚的样子。  

让哈尼克有些目瞪口呆。  

然后,哈尼克就陪着这群疑似明人居住了下来。  

一个个铁锅架了起来,干柴烈火,放入水,不一会就变得滚烫起来,在寒冷的白天,冒出了热心。  

咕噜咕噜的。  

“真厉害。”哈尼克望着眼前的一幕,感概羡慕,有这么多黑金,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一个部落能有一个黑金,大约有一个盘子大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可是就在眼前。  

粗略一数,就有10个以上的大铁锅。  

而且每个铁锅能放下最少三四个人。  

有钱,大户人家。  

不一会,他屁颠屁颠跟着几位士兵拿东西,数不清的东西,有的从来没有见过。  

他刚返回到永宁寺,就看见许多士兵拿着大量的野物回来了。  

短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大量猎物。  

黑兔、黑狐、貂皮、猎鹰、白兔、皂雕.......  

库页岛的猎物还是很多得,只不过需要熟练的猎人才能打到。  

毕竟他们的武器还比较原始。  

他们甚至还比不上中美洲的文明,有的还用黑曜石......  

许多还用的打制的石器。  

哈尼克从部落里叫来了一些人帮忙,去除皮毛,然后洗干净后放入大锅中,发出噗嘶的声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