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华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ps:这两章不仅仅是字面意思制定好计划,购买完所有东西,装备好,带上必要的工具,例如锄头,还有防精尘的布套子,人们出发。  

大部分都是类似的装备。  

人不少,所以难免会有些碰撞。  

不过看起来热闹非凡。  

经过一天的劳累,终于要进入等待已久的路。  

这条路简单修了一下,人们的目的则是把它要拓宽,以方便后来更好的进入。  

叮里咣当!  

得益于器械局和公布的研发。  

在朱训樘轻轻点拨下!  

炸药包出现了。  

火线嘶嘶地燃烧,大家躲在很远的地方,只听得见轰然巨响,耳朵有些嗡嗡声。  

炸的是满天灰尘,碎石乱飞。  

不过效率很快,一块阻挡住的大块儿岩石,足有三个人那么高,坚固的扎在地上,经过炸药包的轰击,碎裂开来。  

科技进步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朱训樘登基已有20多年之久,新大明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古代王朝的兴衰,往往依靠的是君主的好坏。  

哪怕拥有再多的良将名相,碰上一个坏的君主,国家也不会怎样。  

有好的臣子不一定有好的君主。  

但有贤良的君主,必然有好的臣子。  

总体来说朱训樘并称得上是千古明君,但也算是不错的皇帝。  

加上和西班牙的交流。  

新大明的经济迅速发展,蓬勃壮大,整个国家欣欣向荣。  

像是开山的工作,有众多的奴隶可以使用,还有许多红利,所以说,很好。  

交州,华安。  

它也是三五计划刚刚新建的大城池之一,是交州的经济政治中心。  

许多土著留下的大型古城,或一些雄伟的建筑,都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这些古建筑并没有用水泥或其他物填充,全是严丝合缝的堆砌在一起,采用上好的石块。  

交州的古建筑,古遗址尤为多。  

大部分都被拆毁,成为了华安城的石块儿。  

这里与海林和汉漠有明显区别。  

属于典型的内陆城市。  

大体上还维持着以往的生活习惯,当然正在慢慢改变中,不过因为距离远,受到的冲击略小,所以才造成现在的结果。  

不过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  

虽然刚刚建立不久,但也吸引了一些玛雅的人前来此地,交换货物。  

这里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部落种族。  

阿兹特克本来位于墨西哥北方的蛮族,后来南下入侵,把原先占据这里的各个玛雅部落,全都打到了南方。  

所以人有大量的部落位于阿兹特克的边界。  

华安建立后,允许玛雅的人前来此地,大量的部落遗民来到了这里。  

文化正统没有在阿兹特克,反而保留在这些人的手中,华安,可能是新大明种族人数最多,奥尔梅克文明的正统。  

一间嘈杂的客栈。  

各种当地特色美食,再加上新大明传来的各种中原食物,可谓是世界之罪,恐怕没有哪个地方的食物有这里的丰富和美味。  

人们正在激烈的谈论着事情。  

由于时间较短,大部分人还是用的土语交流。  

没错,是土语。  

新大明规定,新大明的官方语言是大明话,任何其他语言都是不被承认的,只能被称作为土语。  

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时不时的蹦出几句大明话。  

在他们看来,说大明话简直特别牛逼,是潮流。  

其实还是话语权的问题。  

哪怕新大明存在着一些不好的地方,而当地做得好的地方,也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思,认为自己做错了。  

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  

自有各种各样的人为新大明正名吹嘘。  

几个人吃着花生,喝着小酒。  

一看就属于那种部落中的小贵族,有一些闲钱儿。  

他们讨论着各种发生的大事情。  

华安建立后,各大报纸就纷纷入驻,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报纸翻译官。  

大部分土著并不熟悉大明话,也看不懂报纸上的文字。  

所以为了更好,让大家知道朝廷的政策和发生的各种事情。  

府衙专门雇了一些人,他们会说大明话也能说土语。  

报纸发布后,在各大茶馆讲述这些新闻。  

一时之间,这些讲解人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  

每个人都有一颗骚动的心。  

尤其是坐在一起,往往不知不觉就要谈论国家大事。  

这是共通的道理。  

这几个人谈着谈着,就谈到了玛雅的事情。  

“要我说呀,朝廷就应该召集大军,直接南下,把那些东边的玛雅人全部抓过来,正好可以修大路。”  

不错,这个人有几分殖民的意识了。  

“不不不,这个方法根本行不通,我听人家说,那里地势险恶,不适合大规模动兵。”  

此人瞧了瞧其他地方,发现没人注意后,才压低嗓子说道:“你们知道前面的大温疫吗?”  

“知道,怎么了?”  

“我有一个朋友的妻子听人说,朝廷能够控制瘟疫。”  

其他几个人露出鄙视的眼神。  

这不废话吗?如果不能控制瘟疫,他们还敢在这里喝酒吗?  

“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瘟疫啊,是陛下掌控的,他是羽蛇神在人类的化身,能掌控一切。”  

“前段时间哪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