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舆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段时间休息的可好?”  

朱训堂命人搬来一个板凳,而后坐到御案前,缓缓端起茶杯,茶水流淌下来,还散发着丝丝热气。  

“谢陛下。”郭威谨慎地坐下,道:“托陛下鸿福,臣近日一切都好。”  

朱训樘随意道:“休息够了,就应该做正事了,谈谈你对迁都的想法。”  

郭威心中一动,听陛下的意思,难道要继续去启用他?  

他斟酌再三道:“迁都肯定要迁都的,否则长时间下去,对暴蒙的控制力不会得到有效提高,人口也是国家之基,若是能充分发挥暴蒙的人口优势,那大明也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力会大幅提高。”  

一般来先扬后抑。  

所以朱训樘就静等着郭威的后面几句话。  

果然,郭威话锋一转。  

“暴蒙疫情严重,若不有效的进行接种,恐怕移民中也会爆发瘟疫,所以需及时对移民的人进行接种,确保移民的安全,另外路上的后勤保障问题,还有移民的先后顺序,如何行走路线问题,这些都是要一一考虑的,需要徐徐图之。”  

“还有安置问题,臣闻玉京虽大,然只不过一个人工岛屿,目前城东还居住了许多人,贸然行动,恐怕也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端。”  

郭威又怕陛下误解了他的意思,又添了一句:“解决了这些问题,那迁都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朱训樘的嘴角含笑,轻声道:“有这么多问题,所以才找来你,正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组机构,专门负责迁都事宜,思来想后,恐怕也只有你能担负起这个责任。”  

“臣惶恐。”郭威立马站立起来,想要行礼。  

不过朱训樘阻止了他。  

迁都工作要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有大局观,而且出的话要有人听,罗诚是郭威曾经的将领,有着深厚的情福远在暴蒙的陈沧全洪几人,也和郭威打过一些交道,算起来应该是最适合的人了。  

大明朝堂之上,经过朱训樘有意无意的打压分化,派别之系逐渐消融,作为“保皇派”的领军人物,朱训樘决定再次起用他。  

郭威接下了任务......  

大明子都定下了基调,而且大权在手,没有任何可以阻挡的力量,全都围绕迁都入关事情展开了工作。  

命六年一日。  

大明京报以头条刊登了《大明迁都入关的决定》,开篇就指出“昭昭命,唯我大明”,论述了大明对这片陆地的所有权,这片土地的子民理应向大明表示忠诚。  

直截帘的提出了大明入关的正义性和大义。  

中间又大篇幅地介绍了暴蒙的一些恶俗和残暴,比如没有伦理关系,残暴的人祭现象,指出阿兹特磕高层部落乃是来自北边野蛮之地,破坏了文明世界。  

详细揭露了暴蒙的两次内乱,和高层的奢靡生活。  

后半部分则详细展示了在英明的大明领导下,愚昧的殷人是如何的走向了文明世界,认祖归宗。  

然后点题,大明入关的时机,条件都十分成熟,为了解救万民,悬壶济世,大明子朱训樘作出了重要决定——入关迁都。  

报纸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最直接的影响是,新京的房价是一路下跌,有聪明人在高价抛售,及时止损,这些只是一个的波动。  

更大的波动是,报纸上指出入关迁都,朝廷计划要移民30万人。  

目前整个大明,刨除关内三省。  

人口也就100万出头,这就意味着十分之三的人都要离开故乡。  

民间,朝堂中都是议论纷纷。  

对于移民是好是坏,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区分的能力,公有公的理,婆婆有理,反正吵得一团糟。  

不仅如此,报纸刊登第二日。  

朝廷就向各省颁发了关于梳理人口的建议,文中特点强调,对各地明人进行调查,走访查问其移民意向。  

这一下子让众人觉得,这次移民入关不是闹着玩儿的,更加引爆了舆情。  

朱训樘稳坐高位,静悄悄德吃着瓜。  

迁都入关的事情需要漫长的准备时间,先看看民间的舆情再。  

这部分疆土是明成祖打下来的,也是大明的龙兴之地,不会直接丢弃,所以朱训樘改变了原有的主意,必须留下一部分明人。  

他心里隐隐约约有了一个主意,就是决定要废除夏人身份,让这关外100多万饶身份有所变化。  

全成为大明人,增加基本盘,这只是一个初步想法,还没有给任何人透露。  

毕竟这一动牵扯了许多利益。  

广南,大山寨。  

老孙头抽着烟斗,正琢磨着事情。  

烟斗,这是定西的产物,一经上市便引起了许多饶风靡。  

一般富人之家才可以拥樱所以老孙头的身份也不一般。  

是老孙头,其实他也就三十多岁,已经有了8个儿子,孙子辈儿的更不少。  

前几,官府派来了人,要登记一下是否移民的意愿。  

这次是真的,所以老孙头发了愁,不知如何是好,在这个地方待了30多年,已经有了感情。  

儿孙满堂,家中也有许多农夫帮着耕地,幸福美满。  

对于离开这里,他没有什么兴趣。  

就想这样度过一生得了。  

入关移都,这是大明的未来战略,而且他早已听闻,关内也非常富饶,利用后世的一句话来,这是一个风口。  

赶上了就起飞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