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27章 圣光终末(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暴风席卷着土石向四周呼啸而去,尘土被卷上万米高空然后扩散沉降,形成了一道顶天立地的巨大蘑菇云,在爆炸辉光和火光映衬下震撼人心。  

这冲击波是扩散得如此之快、如此之远,以至于全速奔逃了近一分钟的h10也受到了冲击。强气流直接从机尾部追了上来,将机身猛然一推,又吹着上下晃动了起来。  

机舱中人被这么一晃,无不心都提了起来。但毕竟已经跑了这么远了,冲击波也未能造成更多伤害,随着距离越拉越远,机身也恢复了平静。  

“好了?”通信员首先忍不住问了出来。  

导航员回过身来,看了看仪表,确认一切正常,兴奋地喊道:“恢复平飞了,我们安全!”  

王楚海解开安全带,第一时间检查录像设备是否正常。确认无恙后,他终于安心下来,激动掩饰不住地说道:“果然,就像事先说的一样,这核能炸弹竟有如此之威能!呵…从今往后,还哪有什么坚城要塞能挡我军?”  

轰炸机逐渐离开,而在他们身后,巨大的蘑菇云仍高高矗立着。第一波爆炸产生的亮光已经完全散去,但高能爆焰引燃的大火和烟尘中夹杂的燃烧物仍暗暗照耀着这个巨大的气团,暗夜中的红光自下而上渐次稀疏扩散,散发着强大的压迫力。  

爆心周围的守军在第一时间遭遇了灭顶之灾,但远距离外和深处地底的人员仍幸存了下来,更远处的其它军队也注意到了这场爆炸。在短暂的惊讶后,他们逐渐意识到了发生了什么巨变,开始做出一些应对。突厥军试图前往现场察看情况,而附近的罗马军则紧急集合发起了进攻——不是朝爆炸现场进攻,而是向外围陷入混乱的突厥军趁机夜袭。  

在锡瓦斯要塞外围,阿斯兰从地道中探出头来。他之前所在的指挥部并不在爆心位置,而且在地底深处,所以并没有当场被炸死。只是地下舱室和通道被炸塌了不少,他和优素福等人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条通道回到了地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安全了。  

在回到地面之前,他们通信断绝,不知道地面上发生了什么,还以为是倒霉遇到了地震。但回到地面之后,事情显然不对了。  

地表的高温仍未散去,阿斯兰首先感觉到皮肤灼热得痛,然后就嗅到了浓厚的烟尘气息,喉咙像插了根铁管一样有着奇怪的金属味,很不舒服。  

在意识到他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之前,他看到了周围的惨状——原本巍峨的锡瓦斯要塞如今只剩下了几段残垣断壁,周围的工事几乎被荡平,大地像被火焰灼烧了一般,天空之上耸立着可怕的云团。  

“这…是神罚?”阿斯兰喃喃说道。  

他很快甩了甩头,摒弃了这个不敬的想法,做出了一个更合理的猜测:“是华盟干的?…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他理解不了这一切,但他很快理解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不管华盟是如何做到了这一切,但既然他们能做到,那么突厥军便再无可能挡住他们了!  

阿斯兰痛苦地跪在了灼热的地上,痛哭道:“突厥人从此没有未来了!”  

历史上的第一枚核能炸弹实际上给突厥军造成的直接伤亡并不多,大约也就三千左右。但这场巨大的爆炸一举摧毁了防线上的重要节点锡瓦斯要塞,严重破坏了防线的完整性,并极大地打击了突厥军的士气。  

在接下来的数日内,罗马第七集团军一鼓作气,突破亚历山大之墙,并成功在单于防线上撕开一个缺口。  

同时,华盟首相于谦向突厥汗国递交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必须在七日内无条件投降。  

突厥可汗奥拉德本还在犹豫,但九州军先后又投下了两枚核弹。一枚投在太和岭战线上,摧毁了突厥军的重要后方基地,另一枚则直击工业城市阿尔达比勒,此城不但有着珍贵的工业能力,而且还离突厥首都大不里士不远,都城中的达官贵人们甚至能看到远处的蘑菇云。  

这完全摧毁了突厥高层的心理防线,奥拉德在内外压力下不得不向华盟递交降书,然后宣布退位,由儿子奥罕接位。  

在奥罕主持下,各地突厥军解除武装,向九州军投降。华盟得以以极小的代价,进占这个边缘联合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共和2298年5月1日,奥罕在大不里士与华盟代表杨熙上将签订《解散边缘联合暨华罗突三国临时治安协定》。  

这份条约内容不多,但却标志着突厥国的军政事务全面被华盟接管,也标志着这场持续四年的战争正式结束。  

这场世界大战以罗马和突厥的战争为引子,以不列颠偷袭土木堡为起点,耗时四年,涉及十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双方投入了以千万计的兵力和百万计的技术装备,在横跨上万公里的陆地和海洋上进行钢铁与血肉的大战,规模空前绝后。  

对于边缘联合来说,这是一场改变不公平的国际规则、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争取利益的战争,但实际上让数亿人卷入战争,几百万人直接或间接失去生命,破坏了无数的财富,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恶。在最后,它们因此几乎完全丧失了主权,反受其害。  

对于华盟来说,这场战争始料未及,让自身蒙受了巨大损失,但也揭露了这个庞大国度自身的积弊。通过战争动员,他们挤出了脓血,各州人民间的联系再度加强,整个九州同盟如同被重塑了一般。  

因为这场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