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第二把火:治河(1/2)
1276年,10月10日,牧野郡,阳武县。
黄河大决已过去了两年多,决口处经过长期冲刷,河道已经暂时稳定下来。
河水自西而来,自南岸的溃堤处向南涌去,先是在溃口附近堆积出了一片小湖,然后分成两股再度流出。其中一股径直向南,冲出一条新河道汇入南边的涡水,然后再南流入淮河。另一股向东流,在开封附近又分成两股一股进入睢水,经商丘、宿州,然后又决堤冲出了一条新河道,向南又是进入淮河;另一股冲入了几十年前的黄河故道,流经徐州还是进入淮河。
这三股新河道现在看上去很是稳定,但是仍然隐患重重,随时有改道的风险。只要有这隐患在,广阔的中原大地就仍然不能有效开发,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所以华夏国成立后,烧起来的第二把火,就是黄河的治理事宜。
改组后,尚书省设了六个行省,其余五个都是正常施行地方治理的职责,唯有最南边辖区广大的河淮行省地位特殊治下没有多少人口,主要职责就是治理黄河。
原建设交通部的元老人物汤桦树在改组后被委任来组织河淮行省的领导班子,全面负责治河事宜。
如今,他参加完开国大典后就第一时间赶来了任上,视察这万恶之源。
黄河滔滔而来,潺潺而去,在大地上肆意流淌着,与周边的青草和森林不断发生着交流。汤桦树在旧堤之上极目远眺,一时竟有些失了神。
他的身边,原属建设部的资深劳工宋广正介绍着兵部水利司原建设交通部的职责大部分被合并进兵部,而非传统的工部对黄河治理做出的初步规划“中期来看大约是五十至一百年的范围内,黄河入淮最重要的影响并非给沿途带来的洪涝,而是对淮河水位和航道的改变。随着泥沙在淮河水系的堆积,会产生两个影响,一是水深减小、妨碍航运,二是水流不畅,易溢出形成洪涝。”
汤桦树收回目光,问道“这么说来,黄河夺淮,害的主要不是黄河本身,而是淮河”
宋广肯定地回答“对的,黄河新冲出来的几条河道都还算稳定,未来只要勤加关注,在关键河段修好河堤,那对沿岸的影响并不大。而且现在河南地人口不多,不需要挤到河边去住,即使泛滥了也损害不了许多。而淮河沿岸就不同了,人口要多得多,农业、航运业和商业都很发达这样下去一定会对他们造成相当深远的影响。”
呃虽然淮河流域现今并不在华夏国的治下但他们已经将其视作嘴边的肉自然要为沿岸人民考虑了。
后世淮河流域的几座大湖如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等在当下都只是小湖或干脆只是小片湿地,是因为明清时期黄河泥沙日积月累抬高了淮河下游水位使得淮河水系排水不畅,才堆积形成大型湖泊。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频繁的洪涝灾害沿岸人民苦不堪言,直到20世纪下半经过一系列水利工程才整治得差不多。
推荐下,我最近在用的追书a,\咪\咪\阅读\a\iiread\缓存看书,离线朗读本来淮河流域是水运发达农业也发达的富庶之地被黄河折腾了几百年,才日记衰落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治河的主要目的就是救淮。
汤桦树挑了挑眉,立刻就有一名随从走上前来展开一副地图。汤桦树在上面点了点道“确实也是嗯,所以这个甲号方案,就是疏”
宋广往东南边遥不可见的地方一指道“对,甲案重点不在治河而在疏水。在沂、沭、泗、淮诸水下游开挖数条新河道,导余水入海,不但可缓解黄河夺淮之患,还可减轻往日这些水系便常有的洪涝灾害。”
汤桦树露出了微笑“嗯,也是很有道理。那这乙案你觉得怎么样收束河水,将其重新导向梁山泊,恢复南北清河航道。”
宋广摇摇头“梁山泊多年泥沙沉积,地势已经相当高了,即使强导回去,最多过个十年必然又得泛滥改道,徒耗资材。
倒是这个丙案还现实些,把现在的三条南下河道并成一条,经徐州入泗水,再在宿迁附近开一条新河入海。以后只需维护这一条河道即可,省了不少功夫,而且也再无泥沙入淮之患了。”
“哦”汤桦树起了兴趣,“你觉得这个方案好”
宋广点点头,又摇摇头“河道上要多费功夫,但以后淮河那边就省了许多麻烦,却也是上策。只是这般泥沙就全堆积在一条河中,日后要年年加高堤坝,没多久就又成了地上悬河。但又还有个手段,不过没人试过,只是纸上谈兵,那就是将新河道开挖得窄且深,这般黄河流经的时候水流湍急,会将河底旧沙冲走。如果修得好,再配合上游的减沙手段,或许可保二三百年。”
“束水冲沙么”汤桦树露出了笑容,“倒也是个办法。有个二三百年,怎么也够了,到时候的技术手段就不是我们现在可比了。呵,说不定到时候盖房子用砂太多,黄河那点泥沙还不够挖了呢。”
宋广跟他笑了笑,心中却不以为然。河砂不够用那得盖多少房子啊一行大雁从天空中飞过,向南方迁移而去。
汤桦树抬头看了看,又继续沿堤走起来,同时对宋广问道“先不说方案了,不管是哪个方案,动起来都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这方面是怎么规划的”
宋广连忙跟上,说道“这方面,我们与移民管理司有一个大规模的合作计划”
移民
黄河大决已过去了两年多,决口处经过长期冲刷,河道已经暂时稳定下来。
河水自西而来,自南岸的溃堤处向南涌去,先是在溃口附近堆积出了一片小湖,然后分成两股再度流出。其中一股径直向南,冲出一条新河道汇入南边的涡水,然后再南流入淮河。另一股向东流,在开封附近又分成两股一股进入睢水,经商丘、宿州,然后又决堤冲出了一条新河道,向南又是进入淮河;另一股冲入了几十年前的黄河故道,流经徐州还是进入淮河。
这三股新河道现在看上去很是稳定,但是仍然隐患重重,随时有改道的风险。只要有这隐患在,广阔的中原大地就仍然不能有效开发,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所以华夏国成立后,烧起来的第二把火,就是黄河的治理事宜。
改组后,尚书省设了六个行省,其余五个都是正常施行地方治理的职责,唯有最南边辖区广大的河淮行省地位特殊治下没有多少人口,主要职责就是治理黄河。
原建设交通部的元老人物汤桦树在改组后被委任来组织河淮行省的领导班子,全面负责治河事宜。
如今,他参加完开国大典后就第一时间赶来了任上,视察这万恶之源。
黄河滔滔而来,潺潺而去,在大地上肆意流淌着,与周边的青草和森林不断发生着交流。汤桦树在旧堤之上极目远眺,一时竟有些失了神。
他的身边,原属建设部的资深劳工宋广正介绍着兵部水利司原建设交通部的职责大部分被合并进兵部,而非传统的工部对黄河治理做出的初步规划“中期来看大约是五十至一百年的范围内,黄河入淮最重要的影响并非给沿途带来的洪涝,而是对淮河水位和航道的改变。随着泥沙在淮河水系的堆积,会产生两个影响,一是水深减小、妨碍航运,二是水流不畅,易溢出形成洪涝。”
汤桦树收回目光,问道“这么说来,黄河夺淮,害的主要不是黄河本身,而是淮河”
宋广肯定地回答“对的,黄河新冲出来的几条河道都还算稳定,未来只要勤加关注,在关键河段修好河堤,那对沿岸的影响并不大。而且现在河南地人口不多,不需要挤到河边去住,即使泛滥了也损害不了许多。而淮河沿岸就不同了,人口要多得多,农业、航运业和商业都很发达这样下去一定会对他们造成相当深远的影响。”
呃虽然淮河流域现今并不在华夏国的治下但他们已经将其视作嘴边的肉自然要为沿岸人民考虑了。
后世淮河流域的几座大湖如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等在当下都只是小湖或干脆只是小片湿地,是因为明清时期黄河泥沙日积月累抬高了淮河下游水位使得淮河水系排水不畅,才堆积形成大型湖泊。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频繁的洪涝灾害沿岸人民苦不堪言,直到20世纪下半经过一系列水利工程才整治得差不多。
推荐下,我最近在用的追书a,\咪\咪\阅读\a\iiread\缓存看书,离线朗读本来淮河流域是水运发达农业也发达的富庶之地被黄河折腾了几百年,才日记衰落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治河的主要目的就是救淮。
汤桦树挑了挑眉,立刻就有一名随从走上前来展开一副地图。汤桦树在上面点了点道“确实也是嗯,所以这个甲号方案,就是疏”
宋广往东南边遥不可见的地方一指道“对,甲案重点不在治河而在疏水。在沂、沭、泗、淮诸水下游开挖数条新河道,导余水入海,不但可缓解黄河夺淮之患,还可减轻往日这些水系便常有的洪涝灾害。”
汤桦树露出了微笑“嗯,也是很有道理。那这乙案你觉得怎么样收束河水,将其重新导向梁山泊,恢复南北清河航道。”
宋广摇摇头“梁山泊多年泥沙沉积,地势已经相当高了,即使强导回去,最多过个十年必然又得泛滥改道,徒耗资材。
倒是这个丙案还现实些,把现在的三条南下河道并成一条,经徐州入泗水,再在宿迁附近开一条新河入海。以后只需维护这一条河道即可,省了不少功夫,而且也再无泥沙入淮之患了。”
“哦”汤桦树起了兴趣,“你觉得这个方案好”
宋广点点头,又摇摇头“河道上要多费功夫,但以后淮河那边就省了许多麻烦,却也是上策。只是这般泥沙就全堆积在一条河中,日后要年年加高堤坝,没多久就又成了地上悬河。但又还有个手段,不过没人试过,只是纸上谈兵,那就是将新河道开挖得窄且深,这般黄河流经的时候水流湍急,会将河底旧沙冲走。如果修得好,再配合上游的减沙手段,或许可保二三百年。”
“束水冲沙么”汤桦树露出了笑容,“倒也是个办法。有个二三百年,怎么也够了,到时候的技术手段就不是我们现在可比了。呵,说不定到时候盖房子用砂太多,黄河那点泥沙还不够挖了呢。”
宋广跟他笑了笑,心中却不以为然。河砂不够用那得盖多少房子啊一行大雁从天空中飞过,向南方迁移而去。
汤桦树抬头看了看,又继续沿堤走起来,同时对宋广问道“先不说方案了,不管是哪个方案,动起来都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这方面是怎么规划的”
宋广连忙跟上,说道“这方面,我们与移民管理司有一个大规模的合作计划”
移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