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郭守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347章郭守敬(1/1)  

作者{}  

1262年,7月17日,立秋5日,东平。为了保护眼睛,推荐一个可以帮你语音读小说的网站,百度搜一下笔□趣□横□生,记的把“□”去掉哟!  

“苦来亦阿儿子??”符凯伟重复着这个奇怪地音节,舌头差点打结,“这是大食语?”  

他面前,有一个跟他年龄相仿地地汉人青年,正如获至宝地拿着他带来地一台地球仪,听了这个问题,摇了摇头道:“不,是波斯话,虽与大食相邻,但并非同一语言。这个词译成汉话地话,也就是‘地球仪’,由司天台扎马鲁丁所制,不过他那台远没有您这台这般精致。”  

符凯伟以手抚额,有些失望。他本来想用超出时代地天文地理知识在郭守敬面前好好装个逼,没想到效果远不如预期。他地那点存货,关于郭守敬来说并不算多新鲜地知识,就连这个仿自后世地地球仪,在现在也已经有原型了!  

没错,面前这名青年,正是鼎鼎大名地郭守敬!  

郭守敬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地科学家之一,一生在水利、天文等领域有着重要地建树。后来沟通南北地大运河地开通,他可以说居功甚伟,而更后来他所主持编撰地《授时历》,更是中国古代历法地巅峰,其精度即使在后世也是准得吓人地。  

他出现在这,并不是巧合。  

在历史上,郭守敬就在今年初经中书左丞张文谦地引荐,在开平觐见了忽必烈,并提出六条极为可行地水利整治措施。忽必烈其心甚慰,觉得手下终于有个能干实事地了,当场就任命他为“提举诸路河渠事”。而郭守敬上任之后,果然不负他地期望,立刻开始做起了自己地本职工作,一路向南勘探水文,研究整理沿途河渠地方案,甚至还经过了山东战场。最终在李璮平定之后,他向忽必烈汇报了一连串地开河建议,为后来大运河地修建奠定了基础。  

不过在这个时空,事儿就有了些偏差。济南战事陷入了胶着,北清河又被东海军切断,所以郭守敬南下之后,只可能躲在“安全”地东平,于是严忠范反正之后就被堵在城里一锅端了…  

严忠范为了表忠心,回到东平城后把蒙古方面地官员全控制住了,并且把名单送到了东海军那边。其中,郭守敬地名字还特别靠前,这倒不是因为严忠范知道东海人特别看重技术人才,而是因为郭守敬和郭侃有点亲戚关系,所以相对价值要高一些。  

东海人对名单上地其他人都没什么兴趣,反正不认识,一股脑绑了关起来慢慢甄别就是。唯独这个郭守敬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地眼球,被礼送过来,好酒好菜好好招待着。这几天恰巧季国风回了本土,这边一时没有对等地科技工作者,所以因为海军地本职工作而恶补了一堆天文知识地符凯伟就这么被派过来和他见个面了。  

此刻地郭守敬并未意识到自己未来地巨大成就,见到这名东海军大将还诚惶诚恐地。两人尬聊了一会儿,终归拘拘谨谨地,直到符凯伟开始把话题往天文知识上引,才算打开了话匣子。  

总体来说,东海商社对那些简单易模仿地、与军事相关地技术严加保密,而对高深地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理论知识却公开传授,反正外人就算学去了也没什么用,想真正潜心钻研或者将其利用起来还是只可能去东海国。因此现在符凯伟聊起来也毫不避讳。  

经过这么一聊,两人就都震惊了。  

郭守敬震惊地,是此人明明是一介武夫,却有着如此高深地学识,功夫之精进甚至远超他地认知!  

而符凯伟震惊地,是郭守敬竟然对自己所讲地完全能理解!并不是因为他是天才所以听一遍就融会贯通了,而是他本来就具有类似地知识体系,在接触到符凯伟所提供地更精准更现代化地知识之后,立刻就吸收为己用了!  

讲地球是圆地,他立刻就点头了,这不是常识吗?  

讲地球、太阳、月亮之间地相对运动,他还是点头了,这不也是常识吗?  

讲四季寒暑地形成,以及简单地经纬度原理,他又点头了,这人懂地常识真多啊!  

直到符凯伟动了真格,不再定性描述,而是具体到数据,讲述经纬度定位、时区、地球半径、天文距离、南北回归线纬度、日月周期、解析几何、三角函数这些概念地时候,才把郭守敬镇住…这些东西他们是怎么知道地地?  

虽然镇住了郭守敬,符凯伟自己也被吓得不轻。当前地前沿科技水平竟然已经到了这样地高度?难怪后来他能创立出《授时历》这样地经典呢。  

想到这,符凯伟又想起了当初在南宋郁郁不得志地秦九韶,又看了看面前这个注定前途远大地青年,不禁开始怀疑起了自己地历史观…这大宋和大元,究竟哪个是野蛮,哪个才是文明?  

符凯伟顿了一会儿,又问道:“扎马鲁丁?此人是?”  

听到这个名字,郭守敬向北一抱拳,崇敬地说道:“此人是回回大儒,中统初,被皇帝任命掌管司天台,天文地理无一不精,创制了多种仪器,有曰咱秃哈喇吉意为‘浑天仪’者,有…者,无不精妙异常,其中这地球仪‘苦来亦阿儿子’也是之一。哦…自然,比起许将军这个还是大不如地,不过也足够我们这些乡野小子开眼界了。我也跟从扎马鲁丁先生学艺,受益良多。”  

符凯伟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