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大潮已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杜公美大呼,“你大胆!你在破坏议和!!道君和康王秦相爷李回对杜某都很客气你们不能违令行事!!!”  

吴唐卿不屑的一勾手,立刻从他身后闪出一个宋军来。  

杜公美一看,此人胖胖的,宛如自己的孪生兄弟,他还笑呵呵的说,“吴将军,你让我扮个贼子,我很不痛快啊。”  

吴唐卿说,“不痛快你还笑的出来,麻溜儿的,把他衣裳扒下来换上,遵照康王殿下的命令,就在这里将民族的败类杜公美正法。”  

手下问,“吴将军,你说怎么个正法法儿?”  

吴唐卿说,“就凭杜公美扒决了黄河,淹死河南那么多父老姊妹,割他三千刀不多吧,再凭他在长江背叛康王引狼入室陷江南于兵火,把他挫骨扬灰不冤吧?”  

哪一句话听在杜公美的耳朵里,都是魂飞魄散的。  

吴唐卿说,“最后的骨头架子得由本将军去拍散,之后我们拉着银子去海阳关,郦琼将军也许已经等着我们了!”  

金州康王府。  

王贵和牛皋、呼延将军的快报传来,他们正在按着康王之令进行战事部署,保船保粮,掩护百姓撤退或入城,诱敌深入不与谋衍硬拼。  

王贵就是担心汴梁的十帝姬和郾城的六帝姬。  

杜公美从汴梁经过时,吴唐卿一看杜公美有东岳大帅韩世忠专门开具的通关路引,对杜公美非常的热情。  

吴唐卿担心路引在黄河以南管用,进入河北效力就变差,别忘了河北人敢不奉诏,可是岁币的平安事关议和,不能出差错,吴唐卿亲自带人护送。  

因而汴梁就是十帝姬和红米加上一些守军。  

张宪从离开郾城就没回去过呢,这次西岳主军从淮西过江后,郾城就是赵六姐在,城比不上汴梁坚固,守军不如汴梁多,呼延将军已经带了些人回援郾城了。  

康王见了河淮的军报没有着急,这是他早就预料到的,刘平叔和曲端此时还不能轻动呢。  

虽然他们已经来信请示过,要抓谋衍南下,山西空虚的机会取了山西,个个雄心勃勃的,但康王明令暂时不许动,因为时机未到。  

如果动手早了,谋衍不再南下还可能返身回去,那时刘平叔的曲端力量不够。  

他要让谋衍再往南,越过陈州亳州,造成一种金军取得胜势的表象,那么完颜宗干放在燕京的人马才可能有胆子南下,而不是收缩固守。  

燕京城不是那么好打的,得让他自己跑出来。  

这些日子康王晚上很少睡过觉,越是夜深人静他的思维越是敏锐。  

翰勒妹和张秾一块来了,一人端着酒一人端着菜,难怪三嫂说她们俩是姐妹花儿,个头和气质是都相仿的,肥瘦都差不多,可是风韵却迥然不同。  

他将书案拂个空隙出来,让她们摆上酒菜。  

翰勒妹说,“大王要注意休息,别累坏了身子。”  

她们陪康王小酌,谈当前的军事又不懂,便提到了潘娘子和刚降生的小公子。  

张秾道,“奴家又去过三嫂处,好像她很盼望见到孩子,又怕潘娘子不满。”  

康王说,“孩子是希望,孤知道她们,”  

他对张秾说,“你生了也给三嫂抚养,可别像小潘那样不通人情。”  

张秾道,“我可不敢违抗大王的旨意,总不过送完再生呗!”  

康王点着头道,“你的见识果然胜过小潘,孤看她平时是个挺开通的人,局面再差也听不到她唉声叹气,怎么这次期期艾艾的,反正孩子也没出康王府随时可见,她还报怨个什么劲头,难道大哥和三哥的坟头不得有个填土的。”  

张秾插了一句,“这可是庶长子呀,谁不心疼…”  

忽见康王的脸有些板,她便不敢再说这事。  

翰勒妹看到了桌案上的军报,便担心河淮,问道,“岳大帅怎么还不露面?”  

康王哼道,“他和高宠张宪去取辽河了!孤的主战场已不在河淮,而在燕云。气候越来越适宜我军在关外作战,孤派这支精锐到关外去,杀他个稀里哗啦,别他妈有点精气神就来孤的园子里捣乱,孤这次要捣了他的园子!”  

张秾刚看了军报大惊,“汴梁怎么剩了十姐和红米?吴唐卿哪里去了?”  

康王道,“孤命他和杜公美去夺海阳关,郦琼助他夺下并守住此关,凡关里边的一个不许回去,关外边的一个不许过来!”  

张秾吃惊的问道,“杜公美一见大王势强,难道他又弃暗投明了?”  

康王道,“我得肯要他!”  

张秾问,“那么给他拉走的银子呢?你不要了?”  

康王道,“他命都没了哪儿还守的住银子,再说银子不是给金国的,他只是给孤做一回押运官而已,”  

另二人问,“三司使当押运官?”  

康王道,“这些银子是岳大帅北伐的军资!孤此计想了多久才拿出来的,可以说环环相接,虚实难料,看他谁还有资格同孤过招!”  

谋衍占尽优势,杜公美脱离了河北危险地带快到海阳关,燕军不到两万金军倾巢南下,与等在这里的王德和杨忻中遭遇,作战。  

在建康大内,道君官家义正辞严的下达了全面反击的旨意:金人无信,已非一两次罢约,欺朕之仁义!如此朝三暮非四之国,强则恃力,弱则背信卖义,不可再姑息之,必举国共击之!朕命令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康王,集南北各地之资源合青壮、老弱、妇孺之兵给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