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困住了曹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时的建康马家渡,见证了一个很神奇很矛盾的人物。  

大宋昔日的宰相、兵马副元帅兼江防总指挥,今日的大金国燕京三司使、议和使者杜公美,来到了昔日滩头防御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他不能不生出些感慨来:光阴过的可真快,过程不重要,原因更不重要,历史就记住结果。  

这世间大部分的聪明人都不会迂腐的被过程所束缚,因为成败看的是结果。  

比如路怎么走不重要,走曲线也行,搭方便车也行,人们只对付出最少、却最先满载着收获到达目的地的人报以由衷喝彩,或暗自羡慕。  

假设杜公美当年拼死在马家渡,他看不到今天的景象,也掺合不上历史了。  

杜公美心说当年势不两立,今日握手言和,当年的叛臣也就弯下膝,忍了背后几句听不到的咒骂而已,全当耳边风,忍不了的都死了,不可能成为今日的座上宾。  

码头上,从临安送来的十万两、将近六千三百斤用“没奈何”劈铸的白银锭子一车车的等着装船,码头上太忙了,航道也太忙了。  

建康的一位小官员一直在码头上陪着杜公美,安慰杜公美别心急,等这一大拨儿粮船兵船驶过去就给他装船。  

还在临安听信儿的吴乞买,杜公美不打算通知他,把银子拉回上京再说。  

如果吴乞买此时知道他的大儿子宰相宗磐死了,二儿子沂王宗贤做了没几天的燕京留守也死了,他就不会慌慌着回上京了。  

他的三子滕王以上京尹谋反被杀,四子虞王撒也,新任的大也勃极烈是个主战派,常谋尽诛宋人而深得吴乞买喜爱,被他内定了储君和都元帅,也死了。  

杜公美说这就是冷酷无情的结果,只有杜公美这样的聪明人才能避开,此时此刻吴乞买那四个儿子是冰冷的,只有杜公美是温暖的。  

银子装船了,韩世忠还给杜公美出具了东岳大帅府的过关路引,要求长江以北的各地宋军见之放行不得刁难。  

妥了。  

除了道君和建康普通的百姓,所有的大小官员都来送杜公美了,这里面有的官员诚心诚意满含着对和平的愿望,有的人随大流走形式。  

杜公美说,走形式的官员有掩盖内心喜厌的本事,表现的比其他人更加虔诚和专注,所以也是聪明人。  

银子过江,卸船,装车,上路。  

银车驰上了北去的大道,车载虽重,可是路面还未解冻,马蹄轻快响亮,而且处处关验都放行无阻。  

杜公美骑在马上常想到这就是天意,气候很可能会慢慢转暖,路会变的软起来,可他是往北方追着寒冷气候走的。  

这个月,宰相秦会之手头的急务渐渐的被他理清,康王领着他来临安丢给他一堆活儿,然后金蝉脱壳去了金州,秦会之也得尽快赶回建康去了。  

君心善变又叵测,道君的身边有的是想追求上进者。  

临走前他去看望了病重的孟太后,进了别人送的昂贵人参,专门与邢娘子和田娘子潘娘子辞行,再去大宅与韦舅爷辞行。  

韦渊正和吴乞买在竹楼中喝着好茶下着棋,谁也不让着谁。  

一边坐着曹侍郎帮吴乞买、另一边坐着耶律啊国帮韦渊,两人不停支棋,但韦舅爷和耶律啊国满头大汗。  

秦会之很耐心的坐在一边儿,竟然看了半天之久。  

他在观察吴乞买的神色和举动,发现他就专注于棋盘,偶尔看秦会之一眼也是直称其宰相,俨然不记得秦会之的过去了,秦会之这才放心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在淮西的深山里,吴芍药和牛皋、呼延将军的人马已经风雨不透的围住了一个地方——鸡公石崖。  

最后阶段较大规模清剿都是在人字坡的东面进行的,而这处地方在人字坡的西面,四太子的人很少,少的可以拿十以内计,各种迹象表明他们已经在人字坡以西圈住了四太子。  

金兀术很狡猾,一直摆出从人字坡以东往北去的样子,可是人却潜到西面去了,看来他还想越过武阳关不想走六安。  

但宋军的人太多了,四太子跑到河边想躲在树下捧口水喝,远处便有人大声断喝,“谁!”  

“站住!快来人啊——”  

喊话者或是当地民众。  

或是西岳的军士。  

或是金州的剑士。  

或是吴娘子身边的女侍卫。  

随之而来的就是没命的狂奔,潜伏,攀登,就为摆脱宋军漫山遍野的搜捕。  

四太子身边只跟着两个人了,这两人此时敢抱怨他了,对四太子说,“你把马肉送给痛恨我们的宋人,一下子冷了大家的心,不然哪会背离你。”。  

金兀术无言以对,看这两个面黄肌瘦、衣服刮的一条条的手下不再是一般的手下,他们是生死患难的兄弟。  

他叹了口气问,“你们叫什么告诉我,以后富贵了必不忘你们。”  

一个说,“四太子,我叫奥屯多尔,家是荷里间寨的,在得胜陀东边。”  

四太子对他说,“奥屯…大勃极烈说,你应该姓曹。”  

另一个说,“我叫移剌斯瓜,屯河猛安人,在五国城那边,四殿下我姓什么?”  

四太子想了想对他道,“唉!!移剌是刘,这回你别忘了。”  

移剌斯瓜说,“估计这次我们跑不掉了,后死的一定负责把先死的埋了,可别让鹰给吃了眼珠子掀了天灵盖,要不魂灵儿不认的回家的路。”  

奥屯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