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开朝见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议和嘛,就更像搞商务会谈,很快就涉及到讨价还价,把于己有利的筹码适时的拿上去牵制。  

杜公美不打算当众对道君表现的太恭敬。  

不然一会儿拉不下脸了。  

按着规矩来说外使也是臣子,不该给金使赐座,张邦昌和刘彦游例外,金使到了这两个人都不敢坐在上边,要搬把椅子与金使东西对坐。  

道君为表示诚意,坐在上边开口吩咐内侍,“去拿座位来。”  

说完再一看,留守临安的官员们也都来了,韦渊、叶少蕴、赵鼎,一个个脸都青着,道君将后边的半截儿话憋回去了。  

再一看,康王已经站在下边了,换了一身崭新的绛红色亲王锦袍,正挺身站在下边,道君主要看他的脸色,比刚一见面时强多了,老官家转口对内侍道,“给康王赐座。”  

杜公美刚要谢座,话也憋回去了。  

康王施礼说,“陛下,臣何德何能,万万不敢坐,请收回成命吧。”  

道君不坚持,朝内侍摆摆手,内侍又将座位送回去了。  

道君说,“康王此言差矣,我大宋风雨飘摇之时,你身冒矢石,不惜深入韩州,节节胜利之时你又能体恤圣意民情,朕甚是欣慰。”  

康王说,“淮西决战金宋双方胜衰已分,我方一往无前,金方惶惶不安,没了斗志,只要再打下去半月至一月,金国恐怕就不是要来议和,而是要纳降表!但官家心怀天下万民的生计,以慈悲为怀不想再动刀兵,议和之旨我必然要一力遵从,我大宋的规矩法度任何人都不能破坏。”  

道君说,“很好,那么金使已到,我们议来。”  

杜公美刚刚失了座位的不快还未退去,又听了康王这么一段话,议和并不是大宋非要乞求的,而是人家慈悲为怀。  

听康王话里的意思,淮西金军顷刻间便灰飞烟灭了,那么这个二十五万的岁币还能不能要?  

摄政王的期望值只有十五万,看来完颜宗干也是个明白人,但杜公美也有自己的期望值啊。  

平白每年多要回去十万两,杜公美可以彪炳史册了。  

杜公美说,“敢问康王殿下,如果贵国真是如你说的——在这样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启动议和,淮西贵军将帅之中难道就没有人反对?”  

你还是别当众吹牛吹个没边儿,恐怕淮西战况不会这么乐观。  

康王哼了一声说,“兵随将帅令,将帅随官家之意,这有什么难的!我们能猝然罢兵,难道就不能猝然再起?”  

杜公美也是带过兵的人,知道动兵不能像一个人似的,想干什么干什么,还猝然罢兵,猝然再起,即便兵动员起来了,心能那么快和你想到一块?  

他认为康王在吹牛,这也无可厚非。  

因为议和已经正式开始了,康王只是在造势而已,争的是有利的筹码。  

杜公美微然的撇了撇嘴。  

秦会之在使馆里一开口就给加十万两,钱又不是他秦会之家的,只能说明赵佶提前就透过话,有这个退让度。  

秦会之不能冷场。  

连忙站出来奏道,“贵使已到,太公,大事还要速议,但小臣还有个想法,前一回因为张伯英在淮西失掉帅旗一事,臣僚们众说纷纭,此时兵马大元帅康王也到了,不知康王什么打算。”  

杜公美说,“啊???秦相爷你说的可是中岳蒿山大军的张伯英么?那也是一员举足轻重的大将,贵军既然在淮西占着优势,怎么又把中岳的帅旗丢了!”  

吕元直说,“秦相爷不是刚说过那只是一块尿布么?”  

秦会之笑道,“那是你说的,怎么忘了,主兵的康王殿下在这里,此时才是议论处置张伯英的时候。”  

道君问,“那么会之,你有什么建议?”  

秦会之施了礼说道,“帅旗者一军之魂,张伯英失魂也,小臣不能妄议,想听听康王殿下的主张。”  

道君再转问康王,“你说如何处置张伯英为好?”  

康王说,“臣去韩州时,金国东路元帅完颜宗弼的帅旗也被高宠夺来过,高宠只是淮南宣抚司步军统制官岳飞手下的偏将,我们好像扯平了。臣又听说陛下已有旨意对张伯英作了申斥,此事过去了。”  

杜公美无语,插不进话了。  

韦渊说,“康王说的有道理!张伯英丢帅旗比四太子体面多了。”  

道君连忙问,“韦渊你说他体面在何处?”  

韦渊道,“张伯英没去江北,代他去淮西的就是个统制官王进,是统制官把帅旗丢给了四太子。四太子的帅旗却是他自已在六合县丢给了我们统制官手下的一位偏将,胜负已见。”  

吕元直轻哼了一声,嘀咕道,“你此时提这事,怎么不念张秾驾船去金州了!”  

康王说,“陛下对张伯英失旗一事已有处置,臣不多说,但臣既然是兵马大元帅,抓军纪之事是臣份内,秦相爷提出来,臣不得不再提些建议。”  

道君说,“康王请讲。”  

康王道,“四太子丢了帅旗可以领兵再侵陕西,也难怪他在陕西又败的一个兵未剩,可我大宋军纪不似金国那般懈怠,秦相爷说的好,张伯英既然丢了中岳的军魂,那么中岳就没必要存在了!”  

众人大惊,不知康王有什么后续。  

设置御前五岳大军是康王的主意,此时撤销居中的蒿山,这得下多大的决心。  

秦会之掂量来掂量去,挞懒提出让他打击武人的事也没个下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