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第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康王点着头说,“入侵者初来乍到,他总也赶不上当地人了解当地,因而第三——避敌往哪里避?此处是山地,林壑重叠可以障目,要是有人迹少至的山洞那便更好了。凡是可能资敌、但带着它们又会惊叫、骚动从而引敌的禽畜,宁可先放掉也不要带着。”  

县令说,“请大王放心,卑职一定严行不误!”  

康王说,“居民们都要预先明白,临事时各自去哪里疏散躲避,哪些人各走什么路线,没事时也可以预演几回,但不可无事敲锣,以防止居民习以为常,等真有事时就不当回事了。”  

县令转过脸对都保正道,“这是大王的重要指示,你记下本县的新规矩——无事敲锣者,罚米五斗!”  

都保正说,“保丁们上山巡逻时,我要叮嘱好他们:一人拿着锣,一人拿着木槌!坚决不许无事响锣!”  

康王殿下重重的一拍大腿,“正该如此!”  

康王和左右亲军统制多少天以来第一次酒足饭饱,五百持剑士肚子也吃圆了,便同内乡县令、西峡镇都保正拱手作别。  

都保正和县令站在镇外,问县令,“县台,我们真要这么做么?”  

县令道,“康王殿下心思缜密异于常人,预言未有之事有如事已发生,依本县看,他这三条都是必须的!”  

老者说,“老朽听说陕西金军已然覆灭了,他们在河淮的人马也不能抽身出来,我们这里又如此的偏僻——”  

县令说,“还是不能大意啊,你看金主吴乞买怎么样?在自己的地面上,防备也是一层又一层,最后还不是被康王一把抓到临安去?你不要以为康王殿下是胆小,金兀术逃过了黄天荡,哪想到康王以万金之躯还敢带几个人跑到淮河上去打他伏击?如果是个人都有这种胆量,此事又怎会传的普天皆知?”  

他与都保正步回镇子,还要再接着喝。  

县令与老者道,“本县被右统制官临时拉来,还以为要挨康王一顿斥责,赶来的路上把什么坏结果都想了,然而康王诲人不倦,真令本官受益!”  

山中小路上,右统制官说,“就讲三点话,大王对县令和保正还用那么客气。”  

康王道,“不客气哪儿有酒饭吃,人越有大本事越要接地气,就像孤这样的。”  

有人捂嘴偷乐,这算低调吗?  

康王却不乐,话是出自于肺腹,韩州的成功被人们提的太多了,连偏远小镇的都保正也在提及。  

人人以为这是他雄才大略,他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此事是如何一步步的被推至最后的成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康王感慨道,“做事要低调才行,毕竟所有的成功,有必然亦有偶然啊!”  

他举例说,“关公威震华夏,失荆州时如果麋芳肯用命支援他,而不是临阵倒戈,以关公的本事结果会怎么样?吕蒙去劝降麋芳时,正逢关公向麋芳下了征粮令,敢迟一刻就要立斩,结果麋芳一看,粮草已经要误期了——关公执纪严格没错,但他因为常胜生出了傲气,自大惯了,不注意细微关节,忽略了执纪也是为了提高战斗力。”  

左右统制官边走边想,感觉很有道理,话说又长见识了。  

大王指挥陕西、河淮两处那么大的战场,也没听他特意说过什么计谋,但已有陕西一处大胜了。  

可是对于小小西峡镇的防范之事,两人谁都没在意,康王却安排了这么多。  

众人步步紧随着康王往前走,生怕误掉了哪句话,太长见识了!  

有个中年的剑士一边疾行,一边问道,“大王,我曾听老人讲古,孙权要主动与关公结亲戚,却被关公给骂回去了,这么好的事情即使不想答应,也该客气一点。”  

另一剑士道,“要是答应的话,也许失荆州后他还有生机,毕竟谁会杀亲戚。”  

另一持剑士道,“我想,要是大王的话肯定不会轻易的拒绝,不然大王府上哪来那么多的夫人。”  

康王,“…”  

他很希望这些人和他无拘无束,只是这话跟道理一时连不上。  

右统制官肯定的说,“我爹就会拒绝。”  

康王来了兴趣,问道,“为何呢?”  

岳雷道,“我爹好像只对打仗感兴趣,大王,孙权向你提亲你会不会答应?”  

康王道,“我也不会答应,荆州是向孙权借来的,占着荆州,却抛开大哥刘备去和债主拉关系,刘备会怎么想?任何时候不要做令君主生疑的事!关公被世人所重就是因为这忠义二字,他不简单,知道孙权提亲意在谋图荆州,当时骂回去就是断了孙权的念想,即便他好言好语的回绝,孙权不达目的也不会念他的情谊,可能还会有第二番第三番的沟通,刘备怎么想?关公但凡想着一点自己,好话他也会说的。”  

话又圆回来,康王觉着他对关公的评价并不偏颇。  

康王借着说这个的机会,要让这些领兵的持剑士知道自己的喜好。  

润物无声,康王一直奔着他的目的前行。  

他不会领太多的兵,但知道领兵的人很关键,要打造好安康五万剑士,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叫每个人知道,胜利如何取得。  

为此,康王提到了去韩州的事,“娄室抢先逃到我们船边要断开船缆,追兵在河道内滚下巨石,塞住我们的归路,这是我们船队去韩州途中的两个生死之劫,如果不及时解开它,我们今日所有的胜利都将无从说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