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行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佶看着长子下了楼,在郑氏面前他居然连叹口气也不宜,只是在想,“如果当年我肯早几年让位给长子,让赵桓去亲政,不知对大宋的运势来说会是个什么结果。”  

但那可能吗,那时候他还不到五十岁,官家之位坐的兴致勃勃,若非金人猛然来犯,可能他还要兴致勃勃的接着坐下去呢。  

从赵桓今日的一番话来看,他的这位长子其实并不简单,心里的苦注定也最多,但此时此刻赵佶还有什么办法吗?  

太上对内侍道,“你去给老夫拿一套陈寿的三国志来。”  

内侍躬身走下去,赵佶想,北狩之行也许是宋室该有的遭遇,历史自有它的走向和选择,但恰恰因为九哥成功的韩州之行,北狩可能是塞翁失马,他的好几位儿子从韩州归来之后都出现了喜人的变化。  

三哥赵楷未到临安便不辞而别的跑去抗金了,赵栩、赵杞一改以前的奢侈回来后低调了许多,连二十六子赵椅的性子也改了。  

尤其是这位九哥,他更是万万没有想到,以前根本不看好的一个儿子能够力挽狂澜,将堪堪倾覆的大宋之舟一把给拉了回来,多少人的命运因为他而改变了。  

不知道九哥匆匆起程的汴梁之行,这次的结果又是什么。  

对九子放掉伏牛山那三万金军的打算,其实赵佶是不认可的,这么大的仇恨,贼子们的罪恶罄竹难书,又不是个小数目,这不是要放虎归山么?  

但他对九哥的态度又和对赵桓不同,赵佶连怀疑九哥的心思都没有,先不要说九哥的韩州之行令人折服,让位之举他就没做到啊!  

他只是盲目的相信,九哥是历史的选择,不是他赵佶的选择。  

康王执政的能力他虽未看到,但康王在历史行走到关键的岔路口时,第一次去韩州的选择出乎了人们的意料,结果出奇的好。第二次让位的选择又出乎了人们的意料,看来他也做对了。  

那么康王对伏牛山的选择,会弄出方向性的大错吗?  

这日,康王的两千马队抵达扬州,从行程和时间上来看走的还真不慢,这就真有点出乎赵构的意料了。  

杨忻中的两千御营侍卫不必说,关键是吴娘子带着的那一百个女侍卫,自打招募上来之后就没怎么练过骑马,有的人竟然是第一次摸马缰绳。  

余丽燕的骑术出乎赵构的意料,非常的熟练,不过一想她曾经替辽国上过战场,和金国人面对面的打过仗,光是箭法好估计是不行。  

还有那个斡勒妹,骑法虽说不上太好,看上去却也不生疏,至少能够跟上队伍的正常行速,兀颜彤的技术赵构也偷偷的观察过了,居然比斡勒妹还好一点。  

这次的出行没备一辆车,人人都是骑马,就是为了快。  

四王妃他也观察过,骑术和斡勒妹是一个档次,她一路上和谁都不说话,连斡勒妹和兀颜彤也不好好的搭理,更不要说对别的人了,看得出她就是一心赶路,一次也不起刺,可能是这些人里最急着赶去汴梁的人了。  

吴芍药和王妟骑马都不落后,这里面最辛苦的人恐怕首推三嫂朱凤英了,但去汴梁是她力争着要去的,赵构在一路上硬是一声苦都没听她叫过。  

先是王妟和朱凤英一起走,好像悄悄的告诉了她一些骑马的要领,后来吴芍药也去伴着她走过一段,后来斡勒妹和兀颜彤同她一起,眼见着朱凤英越走越快。  

吴芍药带的一百人原本夹在队伍中央,赵构曾悄悄告诉过杨忻中别走的过快,但人马一过了安吉,女队时常的跑到大队的前边去。  

杨忻中对康王说,“我没想到!看来九大王擅带这种混合兵!”  

等到了茅山脚下时,他们已经能从日行八十里提升到了一百二十里了。  

照这样走下去,汴梁也不算多远。  

御营统领赵密担任此行的先遣,领着五百人前行,每到一地,大城由他找官府安排食宿,小镇小村负责提前为女队租赁好住处,为大队下好营,每天天一黑大队人马赶到时,立刻便能休息。  

赵构没经建康,他要从镇江去扬州,要在一路上巡视一下东部几处重要的城池,看看他坚壁清野的计划落实详情,做到心中有数。  

楚州是防淮要地,金兵南下,楚州是必经之路,也能为南部各地的坚壁和转移争取最后的一点功夫,那么关系着楚州补给的运河沿线就要借机走一趟。  

杨忻叫也是这个意见,他说金军擅长迂回,如果楚州南部先期失去了,楚州便失去了长守的基础。  

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有女队的行速,看上去一点不慢啊,往后可能越走越快,要不然的话为了赶时间,他只能从建康经毫州直接去汴梁。  

东岳韩世忠闻讯,率着人赶到镇江迎接康王,康王让位的事他听说了以后不但没表示惋惜,对康王的敬重更胜过了以前。  

赵桓上位之后的朝政走向,韩世忠没功夫去乱猜,但他知道一点:不论朝政是走新路还是回老路,身为武人,他更要一步不错的、紧紧的跟在康王的身后。  

更不要说还有大鱼梁红玉和小鱼的关系在那儿呢!  

赵构告诉韩世忠,江防不容有半点失错,这是抵御金人威胁临安的最要紧的防线,另外,他要韩世忠加派力量多作海上的巡视,钱塘湾的防务不容有失,这关系到天眷大宅及太上等人的安危。  

康王的要求简单而扼要,韩世忠牢牢的记下了,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