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 挑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兵库县,西宫市,鸣尾町。  

阪神队二军球场里,球员们喊声四起,外野组的训练正如火如荼。  

张哲也在其中。  

教练在本垒区远远地把球打来外野这边,张哲等人则依次上前接球,完成一次外野飞球接杀守备。  

经验丰富的教练们打过来的球忽远忽近,或者高飞飘忽不定,又或者平飞而来急急落地。  

球衣已多处脏污的张哲左手戴着外野手的接球手套,全神贯注地看着数十米开外本垒那边的教练。  

他的身体微微低伏,膝盖小幅度弯曲,让两条腿处于随时可以启动的状态。  

凭借出色的视力,张哲捕捉到了远处教练的动作。  

棒球被抛到了教练跟前,然后被打向外野,快速飞来。  

球的飞行轨道不高,离地大概四五米,从一二垒之间突破内野。  

张哲第一时间启动朝落点奔去。  

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他的大脑快速预判着处理球的结果,发现及时到位的几率只有两三成。  

“来不及了!”  

这是一颗即将在外野前区域落地的平飞球。  

由于站位靠后,即使张哲已经以最快速度启动了,想要及时到位仍然十分困难。  

除非他继续全力加速,在球落地瞬间整个人扑上前,才有一丝可能完成接杀,但是扑接失败的后果是球会漏到身后酿成更严重的防守伤害。  

“稳妥起见吧。”  

张哲立即减速调整步伐,放下左开手套,捞起落地弹起的棒球。  

拦到球后马上回传给了内野。  

于是这一次防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支一垒安打。  

出身捕手的张哲更能从全局考虑防守结果对比赛局势的影响。  

倘若外野手出现了漏球,守备失误的打击远远不止被打击跑者突进得点圈,糟糕的防守气氛甚至足以改变比赛流向。  

张哲不是一个热衷于美技守备的人,但同样他也不缺少冒险精神,如果判断到是可以拼一把的球,即便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也会全力救球。  

与草地亲密接触是一名外野手的日常,皮糙肉厚的技能唯有从训练中习得。  

之后,完成了自己的训练任务,张哲揉着发酸的肩膀,小跑着走回休息区。  

休息了一会儿,换了干爽的内衬,张哲继续下一个训练任务。  

等到一天的训练量超额完成,张哲按照日程安排,前往二军的技术分析室,今天轮到他接受指导。  

技术分析室里摆放着各种仪器和电脑。  

担任打击教练及技术分析担当的日高刚指出张哲其中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小哲,你的出棒启动时机比其他人早。”  

日高刚通过电脑向张哲演示了分析视频。  

从平均数据上看,张哲的出棒时机比高中同期选手早很多,以职棒水准来说也属于出棒启动过早那一类。  

出棒启动过早与挥棒轨迹有关。  

挥棒轨迹越大,出棒启动越早。  

过早启动带来的问题是减少了判断时间,需要非常快速地判断出球种和球路,然后决定是否出棒。  

然而在职棒比赛中,判断时间恰恰绝对不能减少。  

职业投手的球路隐蔽性非常强,常常诱使打者大幅度挥空,而打者的应对方法之一是把球放得更进来,相应的启动时机就晚了些许。  

日高刚说道:“我把分析资料发给你,到时候你认真看一看。”  

打击技术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教练组也不急,打算先让张哲对职业棒球层次的要求有些了解。  

从高中棒球到职业棒球的转变非一日之功。  

没有遭遇现实毒打之前,自身的感受是不够深刻的。  

春训期间的练习赛只是餐前小菜,职业棒球真正的壁垒还没有正式出现。  

新人体检时张哲的数据比一军选手平均值高百分之十,根据以往的经验,高卒新人进职棒第一年身体素质还能再提高百分之二十左右,因而现阶段二军教练组给张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身体素质。  

球团舍弃收割流量也要先把张哲放在二军锻炼,就是为了给他安安静静的时间扎扎实实打好身体基础。  

吃好、练好、睡好。  

这三样做到位了,其他事情都能慢慢来。  

回到宿舍,舒舒服服泡完澡,张哲在电脑前看起了自己的分析资料。  

看了一遍又一遍,他渐渐品出了一些信息。  

“原来教练们对我的打击机制有意见。”  

张哲的打击机制比较偏向美式风格,与传统的日式风格差异颇大,所以一直备受外界讨论。  

孰优孰劣暂且不论,风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  

教练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面打了不少问号。  

张哲那一套打击机制在高中时期摧枯拉朽,到了职业棒球还能通行无阻吗?  

以教练们沉浸职棒多年的经验,答案是恐怕不一定能,至少他们对无法适用的风险感到担忧。  

万一张哲成长达不到预期,球团和球迷迁怒于他们这些教练,那可就撇不开责任了。  

已经被证明的日式打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在挫折教育面前,如果张哲能够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主动提出技术指导的需求,对所有人来说是最好的。  

张哲变得严肃起来。  

教练们隐晦的意见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以前结识了许多打棒球的朋友,所以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