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胶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事情并未如预想般发展。  

白山高中的第3分迟迟未至。  

五局下半白山打线从上位棒次开始第三轮,半局的攻势以张哲的中外野飞球接杀出局而四上三下告终。  

相反的是,六局上半津田学园用牺牲打的方式连接进攻,通过两支一垒安打夺得了追平分。  

比分2比2。  

两队再次回到同一起跑线。  

观赛的人们渐渐发现,津田学园似乎顶住了白山高中的攻势,偶有打者上垒也没造成失分。  

到第七局结束,比分仍然为2比2。  

进入第八局。  

上半局,解决掉三名打者之后,张哲跑回休息席,立马更换护具。  

他将会第二个上场。  

先行上场打击的三棒下中宙敲出高飞球被接杀。  

「“四棒,捕手,张君。”」  

张哲拿着球棒走进右打击区。  

甫一举棒准备。  

有一种熟悉的被全场注视的感觉。  

张哲明白此时此刻肯定许多人盯着自己。  

后半程球队打线割裂,比赛一直维持胶着的同分,这个时候张哲迫切想要站出来改变局势。  

“他快到极限了吧。”张哲看着投手丘上的前佑囲斗想。  

为了压制白山打线,前佑囲斗球数消耗很快,这个时候已经投了一百三十多球。  

在白山球员们看来,前佑囲斗的体力应该差不多见底了,接下来两局如果津田学园不换投,他们便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比赛。  

这个八局下半轮到白山的中心打线,怎么也要弄点动静出来吧。  

想是这么想,执行起来还得靠场上球员的发挥。  

投球开始。  

前佑囲斗立马丢出一颗纵向的变化球。  

张哲从球的轨迹角度判断是坏球,而且有点往自个脑袋砸来的感觉。  

挨触身球可不好受。  

张哲连忙向后躲开一步。  

“啪!”  

“坏球!”  

果然是近身的内角偏高坏球,逼退打者的意味浓厚。  

第二球过来。  

“啪!”  

掉入外角低坏球带。  

球数形成0坏2好。  

紧接着突然飞来一颗一百四十公里以上的快速直球。  

猝不及防。  

张哲出棒挥空。  

稳住身体,收回球棒,张哲踩了踩地面,重新站好。  

从一垒侧看台传来加油声。  

现在到了八局下半,也许这次是自己最后一个打席。  

在这里履行四番打者的职责吧。  

张哲举起球棒,抿着嘴,全神贯注地目视前方。  

球只待片刻便飞了过来,却稍稍明显地处于外侧坏球带。  

“坏球啊。”张哲熄了出棒的念头,看着球飞入捕手手套。  

主审判定为坏球,两只手分别做3和1的手势。  

3坏1好。  

下一球如果防守方不想坐视打者上垒,必然会投进一颗好球区内的球。  

张哲更加集中注意力,随时准备出棒。  

投手丘上,前佑囲斗手臂急速摆动,白色的棒球顷刻间从他手中脱出。  

观察着球的飞行路径,张哲立即判断这球极大概率为直球。  

“内角低!”  

下了判断的同时,张哲骤然向后引棒,拉满之后挥驰而出。  

球飞至眼前。  

突然地张哲发现球的进垒点好像在本垒板左边缘之外。  

这样一个比较接近打击区的进垒点,挤压了他的挥棒空间。  

决断瞬间。  

张哲的调整也很快。  

挥棒过程中,手臂夹向两肋,身体倾斜,稍稍缩着手,维持转动发力的姿势。  

球棒前端被带动着划过最低点,然后以更快的速度往上运动。  

碰撞的一瞬。  

“锵!”  

两手均是震感,张哲也暂时顾不得,在击球瞬间还得再带一程。  

整根球棒几乎倒了过来,以向上捞的方式使来球突然倒飞而起。  

“噢!!!!!!”  

霎时间全场轰然。  

人们紧紧盯着高空中远远地朝中外野而去的棒球。  

白山高中应援看台上,大家更是全体起立,眼神希冀地看着。  

会是八局下半的本垒打吗?  

怀着激动想法的现场观众们数秒之后有了答案。  

全场注视下,津田学园中坚手后退到围墙前一两米处站定,抬起手张开手套,接入从空中掉落的棒球。  

“出局!”  

裁判们给出显而易见的判罚。  

张哲远远地看到被接杀的结果,折返本垒区那边捡了球棒,面有不甘地跑回休息席。  

如果保守一点放掉这球,也许说不定选成四坏球出垒。  

可是,他太想轰了。  

来得变化球几乎全是坏球。  

看见一颗觉得可以出棒的直球就没按捺住。  

进到休息席,张哲马上更换护具,准备应对九局上半的防守。  

他一边绑扣着带子,一边留意场上。  

稍过片刻。  

打顺排在他后面的伊波田太被三振出局。  

打线遭遇挫折,进攻势头被遏止。  

自从第六局被追平之后,球队一直没能再超前比分,于是压力渐渐积聚在白山球员身上。  

练习赛胜多败少,县大会前面几场都是提前结束的大胜,白山球员们许久未经历长时间胶着的比赛。  

一旦被实力相近的对手咬住比分,想赢怕输的念头就占据了白山球员们的脑海。  

攻守交换之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