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失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主审示意投球开始之后,张哲首先配了颗直球进来,拿到了第一颗好球数。  

接着第二球依旧是直球,要在了内角。  

津田学园五棒打者挥棒姿势被挤到,只是把球勉强拉向了左半场上空。  

那里是左中外野与内野交界的防区。  

同一时间,左外野手木村偲生、中坚手伊波田太、游击手田村尚彦不约而同地追往落点。  

因为球的落点预计离左外野防区最近,所以即使是三不管地带的飞球,理应由左外野手出声要球。  

然而此时木村偲生视线完全集中在高空的球,奔跑当中并未留意队友的位置。  

等到注意队友也在跑向落点时,木村偲生以为他们要接,突然放慢脚步。  

“啊?!”  

已经减速的伊波田太和田村尚彦顿感要糟,他们还以为一路飞奔的木村偲生要接呢,哪曾想对方竟然也减速了。  

球将近落地。  

这会儿三个人全部鞭长莫及。  

“左外趋前,中坚趋前,游击后退,啊…球落地了!”  

“防守球员没接到!”  

“打者上到一垒!”  

“二局上半,津田学园先头打者,五棒松尾出垒,现在是无人出局一垒有人。”  

丢一支一垒安打其实不算事,而且球落地在三人之间,防守球员到位了也有一定的概率接不到,故而球场统计数据算作了安打而不是失误。  

但这多多少少反映出白山球员配合不够默契的问题。  

本场比赛白山教练组排的先发几乎全是打击组的球员。  

除了投手不苛求打击成绩,其他全员均以打击成绩为先。  

如此一来。  

守备基本功方面的纰漏可能给了对手针对的空间。  

这一点马上得到了验证。  

接下来的一个打席,白山内野守备出现了实实在在记为E的失误。  

二垒手大石令玉漏了内野滚地球,让津田学园第六棒打者安全上垒,并且导致一垒跑者溜去了三垒。  

无人出局一三垒有人。  

这一局白山高中反手还了一个失分危机。  

张哲站起来布置趋前防线,同时也自我反省。  

这两个打席被对方打者突袭打中了用来抢好球数的球。  

虽说那两次都有机会凭借守备拿下,但唯结果论,守备的漏洞确实被对手找到了。  

失误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白山高中建队路线的改变。  

以打击训练为主,势必造成守备训练时间减少。  

投手阵状态好并且对线孱弱时,凭借高三振率掩盖了防守问题。  

面对实力相近的对手,一球一球真刀真枪地拼,守备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这个半局,对手好像改变了前一局等球的策略,突然加紧出棒,前两球的挥棒率剧增。  

白山高中的防线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于是乎酿成了现在的失分大危机。  

津田学园第七棒是捕手阿万田琉希,一位有着近5成打率的强打。  

将这样一位高打率选手排在后段的第七棒,可见津田学园监督佐川龙朗对于下位打线串联的重视。  

阿万田琉希回报了监督的信任,敲出了关键的适时得点一垒安打。  

“1比1!”  

“同分!”  

“二局上半!津田学园!追平比分!!”  

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在被追平了比分之后,白山高中松动的内野防线再一次发生了失误。  

球未能及时传出。  

“内野滚地球拦下来传慢了!”  

“打者安全上垒!”  

“现在无人出局满垒,白山高中防守大危机!”  

看台上,白山支持者们面如土色心乱如麻,球队被对手下位打线攻占满垒,形势极为不乐观。  

对手随便来个牺牲高飞或者强迫取分就能超前比分。  

这会儿该怎么办。  

正当白山高中支持者们一筹莫展,并且做好再度失分的心理准备的时候,场内出现了令人惊讶的防守调度。  

捕手区里的张哲站起来,对着右外野的驹田流星招了招手。  

然后驹田流星从右外野跑到三游间,加入到内野防线当中。  

这样抽调外野手进内野的布阵在高中比赛十分少见。  

而且,以高中生的守备水平,即使内野多一人,也不一定起得到封锁的作用。  

日本高中的比赛里,时不时有学校使用这样的布阵,但多数以失败告终。  

当前白山高中防守形势极为严峻,连一个出局数都没有,竟然采用如此孤注一掷的战术,着实令人惊讶。  

做出此番调度的张哲和内野队友上了投手丘。  

因为平时的训练有过增加内野防守人数的模拟项目,所以大家知道这样布阵的具体做法。  

张哲也只强调几个地方。  

“小心强迫取分。”  

“拦到球第一时间回传本垒。”  

“垒手注意跑者位置。”  

“嗯!”内野手们神色凝重地点头。  

他们防守的任务只能是把球锁在内野,绝对不能让球再穿到外野,否则一丢分就是2分起步。  

散开各自回位。  

张哲回到捕手区蹲下,快速思考着。  

布置这么冒险的阵型,一方面是修补状态不稳的内野防线,另一方面是向对者施压。  

明面上张哲意图传达给津田学园一个他们白山要拼本垒攻防的信号。  

暗地里他打算尽最大努力不让打者碰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