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决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7月28日。  

松阪球场。  

“高中棒球的球迷们上午好!”  

“欢迎收看第101回选手权三重大会决胜战!”  

直播席里的两位解说员介绍着出赛双方。  

“津田学园高中,三垒侧,先攻。”  

“白山高中,一垒侧,后攻。”  

“津田学园高中是2017年99回的优胜,白山高中则是去年100回的优胜,本场比赛可以说是三重夏之优胜的顶上决战。”  

“三垒侧应援看台那里,津田学园的点赞军团已经准备好了。”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每当津田学园的球员在场上失误时,他们应援看台的人就集体做点赞的手势,以这个特有的方式鼓舞团队士气。”  

“两年前津田学园的点赞军团曾经在甲子园亮相,这个夏天他们肯定希望再去甲子园展示一次。”  

“不过,今年在三重大会,津田学园的点赞军团暂时没有上演机会,因为他们此前四场比赛零失误。”  

“反倒是白山高中的三次失误似乎更需要点赞军团的激励。”  

“而在白山高中一侧看台,支持者们期待着第2次的下克上,或者更进一步,目指全国制霸。”  

上午10点整。  

松阪球场拉响防空警报。  

“嗡~嗡~嗡~嗡~嗡~~~”  

先进行防守的白山球员全体落位完毕。  

主审裁判右手指向投手丘,扬声大喝。  

捕手区里,张哲右手在腿间打出暗号,然后两脚分立蹲稳,左开手套。  

因为津田学园第一棒是左打,所以张哲让左投的西野和哉主攻外角。  

第一球和第二球直钻外角低,打者均不出棒,接着的外角低指叉球夺得了空挥三振。  

随后津田学园第二棒在第四球敲出了突破三游间的一垒安打。  

一出局一垒有人。  

好在西野和哉压制了津田学园第三棒,以外野前的飞球取得第二个出局数。  

津田学园的击球顺序轮到第四棒。  

前川夏辉。  

三垒手,3年生,右打,本大会打率3成5,本垒打2发。  

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其父母对他的期待。  

他的弟弟,前川右京,今年夏天以一年生的身份成为奈良名门智辩学园的四番打者,被看好有进入职棒的潜力。  

他们家族的夙愿是兄弟两人分别以四棒身份带领各自球队同一年打进夏季甲子园。  

有一个棒球天赋更出色的弟弟,想必现在三年级的前川夏辉会有一些被赶超的压力。  

“他今天出棒应该会多些吧。”张哲想道。  

“先给颗坏球看看。”  

张哲通过暗号把想法传递了上去。  

西野和哉将球投往偏高坏球带,试图诱使打者前川夏辉出棒。  

球飞着越过本垒板。  

“啪!”  

张哲攥住球,余光留意左边前川夏辉的动作。  

“引棒不完整。”  

“感觉一开始就没准备要挥。”  

“他们是在看前几球吗。”张哲好像抓到了一点打者行为的线索。  

这局津田学园的打者好像都放过了第一球和第二球,然后两好球之后才出棒,并且有意敲几颗界外球。  

“他们打算消耗和哉的球数?”  

“没必要吧。”张哲怀疑地想。  

白山高中今年实行双王牌战略,西野和哉与松叶立新都有着高中王牌投手的实力,即使先发下去了,中继的人一样稳得住局面。  

况且西野和哉准决赛那场没上,足足休息了几天,体能方面完投也毫无问题。  

就算今天松叶立新只能短中继,但白山阵中带了6名可用投手,轮换阵容比去年厚一倍,即使打延长赛也不怕。  

如果对方打的是消耗先发投手球数的注意,张哲觉得这不会是一个有效的战术,除非对手还有另外的打算。  

张哲蹲着比划配球暗号。  

“直球!”  

“外角高!”  

见西野和哉点头,张哲心知他明白了配球。  

接下来要抢好球数。  

张哲蹲着横移一小步到右打者外角,双脚立稳之后起身少许,瞄了眼一垒跑者的离垒距离,手套张开向前。  

球飞过来的时候,左手抬起一抓。  

“啪!”  

棒球应声撞入。  

“好球!”主审判定道。  

接着张哲与西野和哉依样画葫芦,在往下一颗球的位置拿到第2颗好球数。  

此时球数为1坏2好。  

“是时候了。”张哲估摸着要和打者决胜负了。  

“给颗滑球进来。”  

考虑到前川夏辉盯着看了3颗直球,张哲想要一颗左投手的从右打者外角绕进好球区的滑球。  

调整了一两秒,西野和哉手臂向前摆动。  

球飞往本垒。  

张哲盯着空中的球,发现其拐的幅度多了些。  

“要被打中!”  

原本预想的是骗打者以为是外侧坏球,从而使打者放弃出棒,制造一个目送三振出局。  

然而球往左拐的速率快了一点,那么进垒时将会更靠近打者约莫半个一个球位。  

果不其然。  

前川夏辉动了。  

只见前川夏辉握着球棒猛地挥起,硬生生地把球拉中。  

“锵!”  

张哲立即抬头。  

看见球飞行仰角偏高,他又安心下来,起身看向中外野。  

远处,高飞球下面,中坚手伊波田太就位,把球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