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体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场秋季三重大会一回战的比赛进入中盘的第四局。  

四局上半,白山高中的进攻从六棒轮起,因此西野哲回去休息席之后,只是取下上身的护具,腿部的护具并未脱下。  

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西野哲看着场上队友们的打击。  

六棒外野飞球出局,七棒内野滚地球出局。  

两人出局之后,白山反而找到了一次得分机会,八棒和九棒连续选到四坏球出垒。  

眼看着就要三出局结束却丢了2个四坏球,铃鹿高中投手奥田显然心有不甘,起伏的情绪从他向内野一圈队友做手势就可以看出。  

“两出局!”  

“两出局了!”  

在对方投手奥田下到投手丘后面捏滑石粉时,驹田流星走进了打击区,准备开始自己的第3打席。  

两出局一二垒有人。  

“变化球增多了吗?”场下的西野哲注意到,铃鹿投捕给出的变化球增多了。  

这是一个适时的改变。  

因为随着白山打击轮次到了第三轮,奥田投出的直球被打到的次数增加,同样投手丘上他擦汗调整的频率也在上升。  

铃鹿投捕进攻着驹田流星的脚边附近的区域。  

拿到1坏2好的三颗球里,有两颗是内角低的滑球。  

左投的奥田向右打者投出的滑球,进垒角度相当犀利。  

但最后让驹田流星挥棒的是一颗偏高直球。  

打向游击方向的球被拦下来,被迫进二垒的一垒跑者遭到了封杀出局。  

第四局上半,白山高中的进攻告终。  

随后的四局下半,铃鹿高中一上来就打出了极为有威胁的进攻,第一个上场的五棒球员就敲出了二垒安打。  

“呀撒!”  

铃鹿高中的休息席内士气大振,他们只是落后一分而已,现在二垒有人还无人出局,追平比分岂不是分分钟的事。  

下一位打者是铃鹿的六棒川西,也是他们的正捕手。  

川西情绪颇为高涨地走进打击区,举棒等待时,前脚不安分地掂起。  

第一球飞过来,外角的直球,体感球速很快。  

“啪!”  

打者川西用力挥棒,但并未命中目标。  

第二球。  

松叶立新的投球姿势不大,非常的舒展快速。  

迎着高高地疾驰而来的球,打者川西垫步拧身,毫不犹豫的把球棒挥了出去。  

下一刻他就后悔了。  

球从他挥出的球棒上方飞过,狠狠地撞进了后面西野哲的手套里。  

看西野哲接球的位置和手型,是一颗明显的内角高坏球,而且还是一颗直球。  

连续挥空,两好球。  

第三球。  

这一次松叶立新的投球,舒展中多了一丝力度。  

外角高的空间中,棒球在堪堪飞过之后,金属球棒马上覆盖上了球飞过的位置。  

两个高速运动的物体之间,最短距离一度只有一两厘米而已。  

这一次同样是球在上,球棒在下。  

“啪!”  

听到这个声音的瞬间,看着球棒挥空之后转身的打者,西野哲知道这个打席的结果出来了。  

直球三球三振。  

“打者出局!”主审裁判干脆利落地握拳举起喊道。  

投手丘上,松叶立新笑了笑,向内野的队友比出了棒球场上常见的一出局手势。  

这是他在本场比赛中第一次如此做。  

铃鹿高中一方,下场的打者川西和休息席里的球员都面露难色,挨了一记直球三球三振,怎么看都不是好现象。  

本来他们就不怎么打得好松叶立新的直球,现在白山投捕一提速,他们好像连球皮都蹭不到。  

身高将近1米9的松叶立新在高中棒球界算是大型投手,投球时压下来,打者的体感球速要比实际快上些许。  

由于身高的原因,虽然使用了四分之三姿势,但松叶立新的实际放球点就是比一般投手要高。  

这样打者视角看到的球,视感上会下坠得很多,以至于击球点不自觉地选下一点。  

而本身松叶立新的直球转速比一般的投手高一点,进垒位置高上小半个球位。  

一增一减效果叠加之后,好球区上边界的上下好坏球区域,就成为了铃鹿打者感到十分难受的地方。  

一出局二垒有人。  

铃鹿的监督察觉到不妙,改变了球队的打击策略,适当放过一些直球,试着打一打球速相对较慢的变化球。  

西野哲与松叶立新正好推断出了铃鹿打击策略的改变,轻而易局地取得后续2个出局数。铃鹿七棒球员外野高飞球出局,八棒球员见逃三振出局。  

第四局结束,比分仍然是“白山1比0铃鹿”。  

随后第五局里,两队均是四上三下无得分,其中白山这边西野哲在第3打席击出了一垒安打。  

接着六局上半,白山的进攻四上三下,唯一上垒的球员凭借着选球拿到四坏球保送。  

此后比赛进入六局下半。  

津球场的广播响起:“六局下半,铃鹿高中的进攻,上场的打者是,四棒,一垒手,中川君。”  

从这局开始,松叶立新的用球数达到了60球。  

此前西野哲预计松叶立新最合适的场均用球数是80球,但那是在有遮阳棚和无激烈对抗的环境下投的。  

现在大太阳底下烘烤着,还时不时下丘处理一些球,体力消耗比训练时要来得快。  

刚才第五局下半防守时,松叶立新就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