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亚青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9月3日。  

宫崎县。  

U18代表队首战面对的是A组4支球队中最弱的ホンコン队。  

这场比赛,西野哲担任六棒指定打击,5个打席全部出垒。  

四球、左安打、中本打、左本打、左2打。  

5打席4打数4安打,包括2支本垒打,拿下了4分打点。  

在西野哲前面,担任五棒的根尾昂同样打击成绩出色,5打数5安打,包括1支本垒打,敲下5分打点。  

根尾昂与西野哲两人唯二全部打席出垒,合计贡献了9分打点。  

ホンコン队的实力与U18代表队存在巨大差距。  

投手上,先发球员的球速只有一百公里,而打击上,打者的体型普遍要小一圈。  

现场又下起了雨,ホンコン队失误增多,守备一下子就被击溃。  

后攻的U18代表队在前4局就打下29分。  

五局上半结束时,ホンコン队计分板再添加一个“0”,比赛也提前结束。  

29比0的比分,U18代表队取得首战胜利。  

第二天。  

亚青赛第2场比赛,U18代表队对阵斯里兰卡队。  

本场比赛的先发投捕是渡边勇太郎与西野哲。  

比赛里,西野哲担任六棒,在五棒根尾昂打击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与四棒藤原恭大七棒蛭间拓哉带动起了打线。  

中2打、四球、中本打、四球。  

除了打击成绩亮眼,对投手阵的引导也愈加出色。  

U18代表队相继派出投手渡边勇太郎、山田龙圣以及奥川恭伸。  

面对18名打者,投手阵夺下13次三振,仅有渡边勇太郎投出过1次四坏球使打者出垒。  

在亚洲,棒球发展较好的国家只有传统的那几个,余下的球队与它们差距过大。  

遇到这些国家,U18代表队往往取胜轻松。  

最终比赛6局提前结束,比分为17比0。  

在A组,U18代表队和韩国一起取得2胜,留下明天的直接对决,决定进入决赛回合。  

无论是在打击上还是捕手守备上,西野哲的优秀表现都给U18教练团留下深刻印象。  

虽然这几天比赛打线上很多球员击出了安打,但他们高中阶段基本上只使用金属球棒,开始练习木制球棒是在甲子园后。  

对手实力太弱,前2场大胜的参考价值不大。  

然而西野哲的表现让人吃惊。  

连续9个打席出垒,6支安打8分打点,光是四坏球就选到3个。  

如此优异的打击稳定性,教练团怎么也忽视不了。  

永田裕治监督和小针崇宏教练发现,西野哲开始调整打击形态之后,打击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此外最重要的是,西野哲的专注力与进取心展露无遗。  

在连续比赛中,无论对手实力如何,都能保持一种野性的渴望,不会满足于当前成绩。  

本来教练团对西野哲的定位是替补捕手和代打,渐渐地却发现,他在一群三年级天才球员中也做到脱颖而出。  

如此一来,将西野哲放在板凳席相当于浪费球队即战力,因此教练团有意让西野哲加练野手位置。  

一垒手和右外野手这两个位置,教练团在训练中让西野哲尝试了一下,发现他守备水平还可以,未出现低级的失误。(、域名(请记住_三<三小》说(网)W、ω、ω.x、彡、彡、x`¥s.c、oм文)字<更¥新/速¥度最&駃0  

于是U18代表队战术上的选择拓宽了。  

守备组可以撤下一人,DH指定打击也可以由其他人担任。  

除了二垒手与游击手,其他野手的守备能力要求大部分是共通的。  

捕手转任一垒手或者外野手,在职棒球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  

西野哲暂时练习转任其他位置,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所在的球队,都有好处。  

夜晚。  

U18代表队下榻酒店。  

天空中星星散乱地洒落在其上,也许是白天下过一场雨的缘故,空气无比的清新,多了一丝凉意。  

进到酒店的通话室,西野哲打通了驹田流星的手机,尽量语气平缓。  

“驹田前辈…最近球队怎么样了?”  

沉默了一阵。  

驹田流星苦笑道:“唉,抱歉啊,还是输了地区预选赛。”  

“3比4输给了久居农林,今年的秋季县大会,我们还是要从一回战打起。”  

“这样,好的,我明白了。”  

尽管心里已经设想了最坏的结果,西野哲还是幽幽一叹。  

地区预选赛的第二代表决定战,白山高中输给了久居农林高中,新队伍结成之后正式比赛两连败。  

失去了三年级那一届球员,白山高中棒球部实力元气大伤。  

如果秋季县大会一开始就输掉,白山高中就会面临长达半年的无公式战时间。  

一支地区级或者全国级实力的高中球队,每一年打的正式比赛非常多,从年级开学打到下一个年级开学。  

以三重县的棒球强校赛事行程为例,正式比赛从不间断。  

4月开学:春季东海地区高等学校野球三重县大会含地区预选。  

5月:春季东海地区高等学校野球大会。  

7月:全国高等学校野球选手权三重大会。  

8月:全国高等学校野球选手权大会。  

8月下至9月:秋季东海地区高等学校野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