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坏消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本垒打!”  

“西野选手的一发!”  

“击中计分板!”  

“高中代表队六棒西野打到了早稻田大学Ace岛的变化球!一支击中神宫球场计分板的2分本垒打!”  

“2比6!”  

看到球飞出场外,立本信吾扯高嗓音解道。  

球场内欢声四起,三垒侧应援看台上吹奏团立马奏响撩分曲,再添一分欣喜雀跃。  

西野哲在内野逐个踩垒,最后踩上本垒板,和根尾昂一起下去。  

“Nice打击!”待打区的蛭间拓哉伸手出来与他们击掌。  

回到休息席前,队友们探出一排身体,张开手等着。  

“哦哦哦哦哦哦!”  

“太帅了!”  

“哲真有你的!”  

一片夸赞声中,西野哲一个个地跟队友击掌,走到市川悠太前面时,还被搂住不让走。  

“果然哲你是越看越帅!”市川悠太笑得十分开心。  

走到最后时。  

园海斗按着西野哲,对着他的头盔一顿猛搓。  

“蹭点运气看看,我也要来一支!”  

“园前辈,这有用吗?”  

“有用!怎么没用,这是职棒传统了!”  

“那好吧。”西野哲庆幸自己没摘下头盔。  

西野哲进到休息席,教练团也过来夸了几句,称赞他那球打得相当好。  

打击教练针崇宏问道:“那球应该是变化球吧,比较难打的一球。”  

“嗯,球路从外到内,看着要绕进好球区,不打可能就被三振。”  

“出棒点前提了?”  

“按照教练你给我的要求去做了,因为用大轨迹挥棒的拉打,所以没有把球放进来。”  

尽管针对打击形态的14个专项训练还没真正发挥效用,但西野哲已经开始从中获益。  

一般来,把球放进来,有利于使用挥棒距离短的推打。  

拉打则是击球点距身体较远的击球方法,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最大限度用上球棒自身重量加速度的打法。  

之前针崇宏问西野哲,是想要打本垒打,还是要打更多安打。  

西野哲回答能不能两个都要,被狠狠训了一顿,只好老老实实地想要打本垒打。  

之后打击形态的调整,也是以追求长打和本垒打为目的。  

相较于高中棒球传统的日式打击,西野哲的挥棒动作非常漂亮。  

脚抬得较低,更注重身体平衡,挥棒轨迹大仰角高。  

但这样大轨迹几乎抡圆的打法,中球率极低,普通人十有八九只击中空气,球皮都蹭不到。  

西野哲不一样。  

队内的投打对抗训练中,以大轨迹的挥棒方式击球,他还能有高达4成的中球率。  

测量数据统计结果更为惊人,西野哲的击球棒速上到了140公里每时,比大多数高中投手的直球进垒速度还要快。  

以西野哲的力量击中球心,基本上守备球员只能看着球出去了。  

“那球打得真是不错。”针崇宏拍着西野哲的肩膀,对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赞不绝口。  

“谢谢教练。”  

西野哲先是谦虚地致谢,看到针崇宏走回去后,转身自得地握拳。  

“打到梁前辈的变化球,还是想要滑进内角的。”  

“我也挺厉害的嘛,嘻嘻。”  

场上的比赛继续。  

五局上半这一支2分本垒打大涨了高中代表队的士气,也让大学代表队的球员意识到,这帮后辈还是很有实力的。  

两队的对抗由此逐渐上升,场上的攻击和守备愈加激烈。  

这一点,U18监督永田裕治乐见其成,球员们能够拧成一股绳去打球最好不过了。  

第七局下半,高中队第4个登板的投手柿木莲,被敲出一支中外野本垒打。  

第八局上半,高中队一棒园海斗拉打出一支右外野方向的本垒打。  

合计敲出5支本垒打和十几支安打后,这场比赛在“高中代表队5比9大学代表队”的比分上结束。  

“比赛结束!”  

“5比9!”  

“大学代表队获得了这场壮行试合的胜利!”  

“高中代表队球员用积极精彩的表现,和大学的前辈们打出了一场十分有意义的比赛。”  

“现场拉响了比赛结束的防空警报声,神宫球场2万多球迷送出了热烈的掌声。”  

列队握手时,许多大学队的球员特意过来找西野哲握手,戏谑地道。  

“哈哈,‘平成末代怪物’,今见到真人了。”  

“夏时电视上见到,才一年级就给我们来了支本垒打,真是厉害的后辈。”  

“啧啧,以后要不得了啊。”  

听到一群大学前辈们浮夸的赞扬,西野哲脸红了,连忙跟着队长中川卓也去集队谢场。  

“来列队了,一个个站好,不要动手动脚的。”中川卓也带着球员们在内野排成一排。  

随后U18监督永田裕治与主将中川卓也进行了赛后发言。  

由于打击上贡献优异的表现,赛后西野哲和根尾昂园海斗一起站上采访台,接受媒体的提问。  

本场壮行试合全部完成后,U18全队返回集训驻地。  

洗漱一番后,西野哲回到房间,回想自己的比赛表现。  

今的比赛,他担任六棒指定打击,一共4个打席,分别是内安、中本、一滚、左飞,拿到四之二的成绩。  

拿出手机,西野哲翻看着日程表。  

“秋季大会地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