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二章 备战训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与有马谅交流过后,西野哲从中受益良多,下午球队进行的模拟守备训练里,他正好把自己的想法加以实现。  

“二垒!”  

“三垒!”  

“游击!”  

“哟撒!守得好!nice守备!”西野哲在捕手席站起来喊。  

看着野手们把教练们打出去的球一个个拦截下来,大部分击球方向都跟他的判断吻合。  

来到兵库县西宫市这段时间,白山高中大部分备战训练都是守备方面的。  

棒球是一种秒级以下对抗的运动,投球打击都在一瞬之间完成,相对而言打击是最需要身体天赋的。  

动态视力、反应速度、协调击球的平衡感与力量,这几项基础的要求就足以刷掉成千上万的球员。  

稳定的强打比强投更加难得,投得不是那么好时尚且有野手帮忙守备,但是打得烂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  

职业棒球里,最快被战力外的球员,通常是打击不太行,本职位置又可以轻易被替代的人。  

高校棒球对打击更加重视,同位置综合实力相差无几的两人,打击强的担任主力,守备强的则是替补。  

打击能力比守备能力难练得多,所以大多数高校监督青睐于有强打天赋的球员,宁愿给守备挖坑也要派这样的球员上场。  

守备水平可以慢慢练,但是打击可不是光靠训练就能提高的。  

对于高校球员来说,打击是最容易遇到瓶颈的,打率上不去就是上不去。  

因此西野哲以一年级地方大会8成打率排在全国第一,球迷、媒体、棒球从业人员都认可他的成绩,更加认可他的天赋。  

毕竟打率向下滑很容易,向上升每提一点非常困难,蒙是蒙不出来的。  

白山高中九人整体打线,处于本届所有甲子园出场校中的下游,比他们更差也有一些。  

靠着这几天的备战,显然无法把打击水平提上去,但是却可以有效改善守备水平,这方面白山有过亲身的经历。  

大半个月前,三重大会一回战,白山高中大胜对手,比赛7局提前结束,但是比赛的过程却是让东拓司监督非常不满。  

白山全程压着对,对手一次失误都没有,反而是白山自己7局送了4次失误。  

要是靠着这样的守备先碰上菰野高中和松阪商高中,白山怎么可能守得下来。  

于是在三重大会比赛的间隙,白山高中重点抓起了球队的守备训练,再配以实际比赛磨炼,短时间内进步惊人。  

过于惊人的进步,一些人甚至以为白山高中的球员被换掉了。  

最经典的一战,莫过于三重大会决赛,那场对阵强打著称的松阪商高中的“大比分险胜”。  

近40次强袭球。  

失2分。  

1失误。  

决赛距离一回战仅仅10天,若不是一场一场地跟着球员赢下来,东拓司监督也无法想象凭他们能做到这个奇迹。  

因此,在无意之间,白山高中走向了靠防守赢得胜利的道路。  

认真备战也好,临时抱佛脚也好,东拓司监督意识到了守备训练对他们这种球队的重要性。  

“努力真的不会说谎。”  

这句话恰如其分,守备训练对于球队即战力的提升,是所有训练项目中最明显的。  

下午的守备训练里,西野哲他们演练了各种补位战术。  

比如一垒附近的补位,有一垒手救球失位引起的,也有暴传造成的。  

高校棒球比赛去一垒垒包或者一垒后面补位的人,可以是投手,可以是二垒手,也可以是捕手,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说必须哪个位置的人才能去那补位。  

一垒垒包有跑者,并且打者击出三垒方向的强袭球,作为捕手的西野哲,可以跟着打者在一垒跑垒线外跑,预防着三垒手暴传一垒。  

其他位置的互相补位就更多了,平时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在紧张的比赛中不发生失误。  

训练过程中,西野哲还加入了一些布阵练习,设想了不同的情况下用何种的守备布阵能解决危机,例如外野抽调一人入内野、外野退到本垒打墙前、阵型倾斜等。  

白山高中一边日常训练一边等待首战的同时,甲子园的比赛依旧进行得如火如荼。  

大会第四日。  

第一场,创部90年的丸龟城西0比2输给了日南学园,首战败退。  

第二场,鹿儿岛实vs金足农。  

秋田代表金足农高中,队内三年级王牌吉田辉星是备受关注的选手。  

传统的本格派投球风格广受喜爱,在大会开始前,吉田辉星便被视为大会第一的投手。  

尽管所在球队由于整体实力问题不受看好,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吉田辉星实力的评价。  

高校棒球的球迷和媒体把个人与球队的实力评价分得很清楚。  

所以吉田辉星和西野哲这些球员,首战还没打就出现“no.1投手”“大会第一打者”的呼声,球迷和媒体们根据地方大会的表现给予了他们高度的期待。  

最速150公里的直球加上相对稳定的控球,在对鹿儿岛实比赛里,吉田辉星的实力对得起媒体的夸赞。  

被爱称“秋田宝刀”的吉田辉星,单场14次夺三振,9局完投。  

最终鹿儿岛实1比5金足农,秋田代表金足农高中一回战突破。  

第三场,大垣日大9比3东海大星翔,岐阜代表大垣日大高中一回战突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