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滋贺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滋贺县位于日本列岛中部,东南与三重县接壤。  

虽然距离很近,但白山高中棒球部一行人还是选择了坐火车去,从JR东海线转JR西日本线。  

一行人去到滋贺县后,先在落脚的旅馆下安顿下来。  

第二天白山等人就开始了练习赛之旅。  

第一场。  

白山高中5:0甲西高中。  

第二场。  

白山高中3:1八幡商高中。  

第三场。  

白山高中0:1彦根东高中。  

打彦根东高中那场比赛,打线虽然很努力想得分,却没有攻破对手的防线。  

西野哲他们还是输了。  

不过那场比赛白山高中收获很大,因为彦根东高中是去年滋贺县的优胜,有过甲子园的经历,实力还是比较强的。  

九局里面只丢了1分,说明白山高中的守备水平在几个月的苦训中确实提升了很多。  

而且东拓司采用的是三名投手互相继投的战术,避免投手被吃透打爆。  

三名投手继投,对西野哲的要求也很高。  

他必须根据投手截然不同的投法来调整配球,还要时刻关注对方打者和己方投手,一旦投手有被攻陷的危险,马上向东拓司监督反映。  

既是挑战也是乐趣。  

每次比赛都要接不同的球,对付不同类型的打者,西野哲乐在其中。  

蹲在本垒板后面拿下一个个打者,让球队的失分被控制住,简直不要太爽。  

从竞技比赛中获得最初的乐趣,现在西野哲打棒球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好玩”。  

进行了三场练习赛之后,白山高中只剩下一场比赛,合宿之旅就结束了。  

毕竟夏季大会就要开始了,要好好准备一番。  

最后一场比赛的对手是滋贺县的另外一所棒球名门,有过12次的夏季甲子园出场经历,东拓司好不容易才约到的。  

还是在滋贺县的彦根市。  

去到目的地后,西野哲抬头就看到了红色教学楼上硕大的学校名牌。  

“近江高等学校”  

进到棒球训练场里面,远处伫立着一座日式的城堡,西野哲好奇地看着,没想到球场旁边竟然还可以看到景物。  

“那是彦根城。”  

一位穿着近江高中球服的小个子男生路过,向西野哲说了一下。  

西野哲看过去,发现那名男生长得很清秀,看不出来是几年级的,犹豫了一下,他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  

那名男生好像挺欢脱的样子,笑着对他说:“啊,我叫林优树,二年级。”  

原来是前辈,西野哲还以为跟他一样是一年级。  

“林前辈你好,我叫西野哲,一年级。”  

林优树一听有点惊讶,一般高中远征带的都是能进大名单的球员,没想到眼前看起来非常沉稳的少年是一年级。  

而且现在离夏季大会没多长时间了,基本上今天的练习赛就是夏季大会前最后一次练兵的机会。  

“你打什么位置?”林优树问道。  

“捕手。”  

“诶,原来比赛名单上那个一年级捕手就是你啊。”  

林优树惊讶道,随便找个人搭话就找到了对方的捕手,他也太强了吧。  

正当林优树还想再推荐一下近江县的名胜古迹时,队友把他叫去热身了。  

于是西野哲也去准备热身,上午打完比赛,吃完饭后他们就回三重,时间还是很紧的。  

边热身西野哲边回想着昨天拿到的资料,他记得林优树应该是一名投手,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打得到林优树的球。  

前提是林优树能上场,因为近江高中的投手实在是太多了。  

近江高中作为私立棒球名门,棒球部有103名部员,能用的主力投手就有四五名,如果近江高中采用继投战术的话,他们就麻烦了。  

两队热身完后,练习赛正式开始了。  

先攻的是近江高中。  

白山高中这边蹲捕的是西野哲,和他搭档的先发投手是山本朔矢。  

近江第一个站上打击区的是一棒中坚手。  

一开始西野哲采用的是外角的配球,好几球山本朔矢都是压线进垒。  

球数2坏球2好球后。  

近江的一棒敲中了内角的曲球,打成了一垒安打。  

无人出局一垒有人。  

接着。  

近江很务实地让二棒牺牲触击,推进了垒包,造成一人出局二垒有人的局面。  

白山高中数月来的苦练不是白费的,西野哲只用了两球就让近江的三棒挥棒打出内野球,靠着内野守备拿到了出局数。  

两出局。  

二垒有人。  

下一位站上打击区的四棒三垒手北村惠吾。  

北村惠吾上场后,西野哲对他的配球十分慎重。  

只是看到那壮硕的身躯和把球衣撑得满满的肌肉,西野哲就知道他是一名绝对的强棒。  

西野哲还从资料上得知北村惠吾从一年级就开始担任近江高中的四棒,正式比赛通算本垒打40支以上。  

二垒有人,正是强棒敲出适时长打的时候。  

西野哲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有一种战术是故意四坏球保送四棒上垒,避免正面对决。  

但跟其他捕手配敬远球投手不愿意的情况不同,西野哲从来没有配出过一次故意四坏球。  

这么多场比赛下来,西野哲故意保送的打者数是0。  

正面对决!  

投手丘上,山本朔矢心里在苦笑,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