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九曲江流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任鸿和仙灵返还莲花山,回到潭边小屋。  

钧天仙灵小心翼翼打量身边的少年。  

少年回来后,仿佛从来没有生气过似得,好奇打量自己二人得到的“龙珠”。  

这家伙…我在昆仑山见他那几次,从没见他发过火?他那个妹妹不是成天说,自家任哥哥最温柔和善吗?  

直接把一头金丹妖鸟挫骨扬灰,这算温柔?这算和善?  

书上不是说,凡人第一次杀生,就算杀一只鸡都会迟疑,都要害怕吗?  

钧天仙灵心情有点复杂。一开始,他以为自己找的同伴是一个老实孩子,安心修行的乖宝宝。至于九仙峰上怒怼几位长老,钧天仙灵根本没当一回事。  

到了莲花山,深刻认识到任鸿的“宅仙”性格,仙灵暗暗出揣测这小子少年老成,直接跨入“暮年期”。  

但亲眼看到任鸿的大爆发,让钧天仙灵都有点后怕。  

这分明就是一个放满易燃物的木桶啊!一点就炸!  

不过这小子怒气散得也快…是元凶被杀,懒得继续计较,还是…但如果不惹爆他,应该挺好相处吧?  

想到自己撺掇任鸿去寻宝,差点害得任鸿身死,仙灵心中有点发虚。  

“道兄?道兄?”任鸿在旁边呼唤好几次,才让钧天仙灵回过神。  

“道兄怎么走神了?你看这龙珠内的花纹,是不是一副阵图?”  

幽蓝色龙珠在脱离骁水后,通体转为纯蓝色,在拳头大小的宝珠内,依稀能看到一些扭扭曲曲的龙形花纹。  

“这应该是阵法吧?”  

仙灵放眼望去,点头道:“没错,是通天蛟龙秘阵。这颗龙珠天然能当做阵器用。你扔到水里,就能自动运行通天水阵。嗯,当守山大阵可能差点,但外出行走时或许能充当临时落脚的防御屏障。”  

见任鸿没计较撺掇他的事,仙灵暂时放心。  

任鸿在手中把玩一会儿龙珠:“那么,这颗珠子就叫九曲江流珠,等我修成筑基后再设法祭炼,回头外出时候用。”  

“九曲江流珠?”仙灵表情古怪。  

“怎么?有问题?”  

“不,没什么,就是想到一点往事。”  

“往事?”  

“前几天我看书时,见上面记录了一个小故事,说是西荒某国使臣朝拜天朝时,曾出了一个题目。拿出一颗内部雕刻九曲迷宫的宝珠,让天朝穿针引线,找出正确路线。”  

“用蚂蚁和蜜糖那个?”任鸿说:“小时候听人说起过。我还准备去试试,但把蚂蚁抓来时天色已晚,所以就又把蚂蚁放生。”  

“对对,就是那个。不过我看的故事,是用蚂蚁和蚁后。”钧天仙灵:“当初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故事眼熟,好像是三青鸟国从我们昆仑山学来的。”  

“这题目原本,是老爷去东海访友时,捡到一枚九曲沧澜宝珠。他见宝珠内部含有阵法,就专门加工一番,拿回昆仑山让弟子们找出里头的正确路线。”  

“后来徐道人、广法道君、青玄道人用时最短。徐阴阳找来一对麒麟,将其缩小后,把幼兽放在一端,然后让母亲从另一端去寻。此法凭借母子天性,乃自然众生舔犊之情。”  

“青玄道人用太乙神算,从万千阵法中算出一条正确路线,是推演之最快。”  

“广法道君将宝珠变大,然后往里面灌水。一头灌水,从另一头冒出,自然是正确路线。”  

听着玉虚宫趣闻,任鸿笑问:“玉虚老师还有这份雅兴?”  

“仙家时光以千岁记,老爷可闲得很。”钧天仙灵:“如果我没记错,那颗宝珠后来送到黄河,把阵图演化为九曲黄河阵,赐给河伯管理水道了。”  

“是吗?”  

这点仙家秘闻,任鸿听过就罢。随后拿起九曲江流珠,借助里面积蓄五百年的水灵之气,修行黑水真法。  

而钧天仙灵在旁看着他,神情有些复杂。  

说起曾经的往事,他恍惚想起自家那位主人。  

“说来,当年三位教主喝茶闲聊时,曾彼此相互评价。任鸿这小子的性格…似乎…似乎在当时提及过?”  

当年三教主聚首,私底下闲聊打趣。  

碧游宫主提议:“北斗派来人还要些时间。不如我三人做个游戏,各用一字评价其余二人,看看谁评价最准?”  

玄都宫主补充说:“既如此,不妨添个彩头,三人各拿一件仙器当彩头。再加条规则,我三人所评价的二字必须有所关联,相互对仗。且彼此选择的方面也要不同。一人评价道行,一人评价行为,一人评价性格。”  

玉虚上人:“那我也加一条,所谓三才天地人。我们三个以字比人,一个要用天上的,一个要用地上的,一个要用活物。我先来,我选活物,道行。”  

玄都宫主:“我选天,性格。”  

碧游宫主:“那剩下的归我吧。”  

彼时,钧天仙灵正被玉虚上人带在身边,听到三人的彼此评价。  

玉虚上人评价其他两人,分别用了“龙”和“蛟”。  

玄都宫主如九天游龙,道行高妙精深,变化莫测。碧游宫主如深海狂蛟,有翻海通天之能。  

碧游宫主以“海”和“山”作比。  

说玄都宫主行事如海,让人捉摸不定。静时风平浪静,动时波涛汹涌。又说玉虚上人如山,静如高峦安忍不移;动若神岳重若万钧。  

至于玄都宫主评价其他二人,用了“天”和“日”。天中对日下,勉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