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丹方难寻(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合欢门“何老魔”拂袖离去,丝毫没有影响到,刘玉结婴大典的进行。  

见识到他足够的实力,三方真君仍旧以道友相称,但态度却客气了许多。  

商业互吹几句,四人便在刘玉的热情邀请下就坐,按照元阳宗流程参加大典。  

觥筹交错间,风雪双仙、紫虹真君、云逸老道纷纷送上祝福。  

虽说人心隔肚皮,看不出四人的真正心思,但至少表面上欢声笑语,有种宾至如归的气氛。  

宴席过后,刘玉于通天峰脚下“真阳道场”讲道。  

万众瞩目下,他神色庄严语速缓慢,威严的声音传遍四方。  

向各方势力宣告,“青阳真君”的诞生,元阳宗并不会就此衰落下去。  

这次讲道,一直持续七天七夜之久。  

从炼气境界的修炼要点,到筑基、结丹、结婴三大瓶颈之凶险,都有或详细或简略的描述,由浅入深娓娓道来。  

就如何冲击三大瓶颈,刘玉也提出了一些独门见解,多少拿出一点真材实料。  

不过以他丰富的修仙知识,纵然只是拿出十分之一,也足以应付这次讲道了。  

一位元婴真君的讲道,自然让聆听者茅塞顿开收获不菲,普通修士也能受到启发。  

大多数修士,都感觉不虚此行。  

毕竟并不是任何修士,都有机会得到真君指点,若不是有着血脉或师徒关系,就算金丹真人也难以接触真君。  

当然,为了表示继续臣服元阳宗,不惜花费大代价准备“贺礼”的势力除外。  

七天七夜后,传统习俗讲道结束,聚集在通天峰脚下的万千修士逐渐散去。  

宗门弟子回到山门各处,恢复宗门的正常运转,附属势力的修士,也启程返回元国各处。  

婉拒刘玉送行,风雪双仙、云逸老道三人,先后告辞离去。  

山门处,招待来宾的大殿。  

风雪双仙、云逸老道已然不见踪影,紫虹真君行至殿门处,却忽然身形一顿。  

她似乎想到了什么,蓦然回首望向刘玉。  

“观青阳道友,随身佩剑形影不离,莫非也兼修剑道?”  

紫虹真君语气依然冷澹。  

但望向刘玉腰间,被剑鞘包裹的“破败之剑”,此女额前整齐的银色留海下,一双星眸却闪过探寻之色。  

一般来说,只有剑修才会将本命灵剑随身佩戴,以此潜移默化加强与本命灵剑的联系,以求早日达到“人剑合一”、“剑心通明”等剑道境界。  

不过也有一些修士喜爱剑道,于是选择兼修此道,同样会随身佩剑。  

虽然其造诣,一般远不及同境界兼修,但其中也不乏天赋不俗者,绝对不容小视。  

除此之外,便是纯粹将宝剑,作为装饰品的修士了。  

但几天的接触下来,紫虹真君不认为对方是这一类。  

观刘玉随身携带,一把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长剑,此女误以为有不错的剑道造诣。  

她早就起了“斗剑”一番的心思,只是先前其他真君在场没有开口。  

毕竟修仙之道越到后期,每一个境界间的见解认知,以及生命本质差距就越大。  

到达元婴境界,想要找一名同层次的修士交流,都不是一件易事。  

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  

话音落下,刘玉微微一愣,随即轻轻摇头。  

“兼修谈不上,刘某不过略有涉猎而已,剑道造诣算不上精深。”  

“恐怕...不足以与紫虹道友“斗剑”,就不贻笑大方了。”  

他爽朗一笑,旋即认真道。  

对方注意力放在“破败之剑”上,刘玉一开始确实非常警惕。  

不过随后,想到灵宝神物自晦的特性,也就放心下来。  

只要不显露不凡,破败之剑的隐藏,纵然化神神君当面都很难发现,更别提元婴修士了。  

他的剑道造诣,确实非常一般。  

能够发挥破败之剑的威能,更多还是靠神识法力,以及灵宝本身,而不是剑道造诣。  

并且刘玉三道齐修,目前也没有兼修剑道的想法,以后也不太可能有。  

“青阳道友太过谦虚了。”  

“以后有时间,本座想到见识一番,道友的剑道造诣。”  

望着那把灰色长剑,紫虹真君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对方不愿意也不能强求。  

在如今的天南修仙界,能够修炼到元婴境界者,无不是从无数修士中杀出一条血路,自身存在便是优秀的证明。  

刘玉的推辞,此女只以为是谦虚。  

“紫虹道友有所不知,刘某这把剑,可从不轻易出鞘。”  

“相信道友,绝不愿意见到此剑出鞘的时刻。”  

刘玉微微一笑,用开玩笑的口吻,似乎在讲述一件寻常小事。  

表面看上去,是因为剑道造诣太差,所以拒绝对方“斗剑”的提议。  

修炼到元婴境界,他实力大幅度提升,自保能力大大加强,已经很少有规则能够束缚。  

但即使如此,身怀灵宝的消息,依然不能暴露!  

似乎破败之剑的威能,暂时到达一个瓶颈,刘玉以元婴初期境界催动此剑,依然不能跨过四阶与五阶的巨大鸿沟。  

受修为限制,其威能依然停留在,无限接近于五阶化神的层次,而且只有一次出剑机会。  

如此情况下,天南现存的三位神君,是刘玉绝对无法战胜的存在,能够威胁到自身性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