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灵宝因果(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满,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显现远超同辈的不凡。”  

说起唐天宝,紫心的声音低沉柔和,回荡在空旷的大厅中,带着丝丝莫名的伤感。  

刘玉耐心聆听,将此女所言一字不漏记住,待最后归纳整理,再书写于书册上。  

一年时间的接触,他已经知道唐天宝在圣火教的威望,但这种威望是如何积累,却不得而知。  

随着紫心的诉说,心中的疑惑终于慢慢解开。  

与刘玉想象的一样,唐天宝的威望,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最终建立起来。  

如果说自己让人敬畏,主要是因为“武力”,那么唐天宝便是“德行”。  

对于教派,他说到做到从未失言,多次出生入死,让所有知情者心服口服。  

绝不仅仅是因为,其是太上长老石人杰指定的圣子。  

两种方法建立的威严,同样能够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各有优劣,并无高低之分。  

刘玉大多数时间,都愿意用见效较快的第一种,却也不不排斥第二种。  

紫心的诉说中,带有大量主观的情绪,还与许多本人的看法,对唐天宝充满赞誉。  

诉说起来不够简练,有些话显得多余。  

不过刘玉也没有催促,这点时间他还是有的。  

“就在属下筑基不久后,上上代圣子忽然陨落,石长老决定选拔下一代圣子,教中许多同辈都有参加。”  

“因为是女子,属下没有成为圣子的资格,当时非常失落。”  

“通过层层选拔,上代圣子最终脱颖而出,与之同样出色的,还有周子文。”  

“无论是资历,或者对圣教贡献,两人都不相上下。”  

“最终的对决,在两人之间展开。”  

“可那一场斗法,直到法力耗尽,两人都没有分出胜负。”  

“后来发生了什么,属下并不清楚,只是第二日石长老忽然宣布,唐天宝成为当代圣子。”  

“虽然有些疑惑,但上代圣子之前的名声不差,对于圣教的贡献也有目共睹,还有着石长老的支持,故而大家还是比较认同的。”  

“此后的多次出色表现,也证明石长老的选择并没有错。”  

“后来”  

一面回忆一面讲述,紫心诉说的速度并不快。  

一直到三四个时辰后,才将其所知道的,关于唐天宝的信息都讲完。  

刘玉询问现在还活着的教众,还有那些与唐天宝有过接触,便挥手让此女退下。  

随后,开始召见与唐天宝有过接触的教众,继续搜集有关信息。  

关乎破败之剑的因果,此事他还算上心,将所有接触者一一召见,询问有关唐天宝的信息。  

一直到七日后,才将所有与之有过接触的修士都召集了一遍,听完所有修士的口述。  

大厅中,刘玉坐在一张木桌旁,桌上放着一本空白书册。  

整理所有搜集到的书册,以及自己对其的了解,他研墨提笔,开始缓缓书写:  

我生于一个贫民之家,爹娘都是地主老爷家的佃农,日子过得极为艰苦。  

七岁那年,家乡数月不雨,爆发百年难得一见的大饥荒。  

为了活下去,爹娘决定带着我离开小山村,投奔远方亲戚讨生活。  

尽管舍不得田地,舍不得熟悉的家乡,但为了继续活下去,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一个日光炽烈的清晨,我们一家三口与许多同乡,背井离乡踏上逃难之旅。  

天有不测风云,离开家乡不过半月,路程还不到一半,队伍便遭遇了劫匪。  

混乱中,爹娘死于劫匪之手,只有我侥幸生活恨这世道的无常!!!  

孤身一人,又没有钱财与技艺,没有人愿意收留我,最多也就施舍一个白面馒头。  

浑浑噩噩过了不知多久,我被“仙师”所救带到圣教,再一次找到了“家”的感觉。  

那一段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顿顿都能吃到饱饭,还有人教我读书识字,那可是大户人家才有的待遇!  

我慢慢长大,对这个世界也了解更多,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名为西沙的地方。  

十二岁那年检测灵根,我资质非常好,幸运的是双灵根资质,而且还身具火灵根从此受到圣教的重点培养,正式踏上仙途。  

我努力修炼,我不愿个辜负长辈们的期盼,我的修为突飞猛进!  

我发誓,要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要继承先辈遗志,让圣教再次伟大!  

这一年,我十七岁,修为炼气七层。  

“呼”  

写写停停,直到半日时间过去,刘玉才放下笔杆。  

根据圣火教教众的口述,加之自己的见闻,最终编写出了一本《唐天宝传》。  

书中,以唐天宝的第一视角,书写其从凡人到筑基后期的大概经历。  

这里面一定会有许多遗漏,或者不实的地方,但物是人非已经难以追查,只能将就将就了。  

当然,因为特殊的原因,刘玉在编写的时候,也进行了一定美化处理。  

还有关于灵宝,关于圣火秘境,《唐天宝传》中也是只字不提。  

“作为一本传记,自己的水平应该还算可以。”  

“不过可惜的是,此书只能待在自己藏书室,注定只有少数几人能够阅读。”  

“如此,也算完成当初说过的话。”  

“这下你该满意了吧?!”  

合上书册,刘玉对着破败之剑喃喃自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