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火羽道兵(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比不上你十年的寒窗苦读?”  

在这条长生路上,在修仙资源愈发稀少的如今,出身确实太重要了。  

有时候光凭努力,根本不可能抹平其中的差距。  

一个没有根基的修士,连筑基都是一道天堑,而有些大家族出身的修士,筑基丹伸手可得。  

一方毫无根基只能慢慢积累,一方修仙知识世代相传,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除非有特殊的机缘,否则只靠努力,根本不可能抹平两者的差距。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努力的修士。”  

刘玉心中闪过这个念头。  

从一个普通的外门弟子,到如今小有名声的“青阳老魔”。  

他自问自己确实未曾懈怠,但有今天的实力地位,努力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最大的功劳,还是仙府世界啊。  

在这个伟力归于自身的世界,并不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为“前辈高人”,事实上这只是最基本的素质。  

所以刘玉一日都不敢懈怠,努力适应这个世界,也不想找什么道侣,给自己留下弱点与牵挂。  

对于矢志追求长生永恒的他而言,道侣这种东西实在太遥远了。  

相对整个楚国、九国盟乃至天南,筑基期的修为实在微不足道,说不定哪天得罪了高阶修士,就一命呜呼了。  

而且对于追求自身永恒的修仙者而言,子嗣血脉这种东西,真的有流传的必要吗?  

繁衍是铭刻在血脉里的本能,但是对于长生者而言,自身便可长存于世,这种本能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即使诞生下子嗣,也未必能够传承自己的“道”。  

刘玉也曾听闻过,如今修仙界算是主流之一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说灵魂才是一个人的根本,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讲,似乎血脉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精神的传承,或者说每个人“道”,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真是这样,在进无可进即将坐化之前,或许收一些真传弟子,将自己的“道”传承下去,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耐心的等待中,刘玉开始浮想联翩。  

修士的灵觉何其敏锐?  

许是注视得太久了,被李不语的灵觉所感应。  

只见此女冰冷的目光一转,迅速锁定位置望了过来,待看到是自己的师弟,才稍稍缓和点头示意。  

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刘玉露出一丝歉意,遥遥拱手,随后移开目光。  

李不语队伍中筑基修士足有三十几人,炼气期修士有上千之多,并且修为都在炼气中期以上。  

这种实力在十二支青锋小队中,足以名列前茅,而刘玉队伍,却只能算作中上水准。  

不过也算不错了。  

相比吊车尾的几只队伍,任务都不能独立完成,需要宗门的增援。  

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已经称得上优秀。  

长宽数十里的“校场”之上,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方阵林立。  

多则数千人,少则数百数十人,老老实实站在宗门事先安排好的位置。  

巨大的校场上,修士的人数虽多,战立排列却规规矩矩,一点都不显得杂乱。  

这些修士的修为多是炼气期,来路却是五花八门。  

有宗门弟子、青州附庸,也有“改邪归正”的燕国修士。  

刘玉估算着,总数应该接近三万左右的样子。  

这还是没有带上炼气初期修士的情况下,否则只会更多。  

而筑基期修士的比例,就要少太多了。  

两三万名炼气期修士,却仅有八百名左右筑基修士。  

这其中,不止是宗门修士、青州附庸、燕国投靠修士,还有听从九国盟号令,其它小国修仙界派遣过来的修士。  

所有修士,也不全是列成方阵的模样。  

还有一支支人数只有百名左右,但修为却较高的“精锐队伍”,可以用来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作战任务。  

这些精锐小队的修士,修为最低都在炼气后期,法器等方面亦是精良无比。  

尤其是其中的一支队伍,引得刘玉目不转睛观察了许久。  

他们修为皆是炼气大圆满,身穿淡红色劲装,衣袖上纹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鸟。  

这百名修士面色肃穆、军姿整齐,与其它方阵的窃窃私语截然不同,体现出了良好的军容。  

他们身上的气机隐隐相连,似乎修炼了某种合击之法,在一支支方阵中,显得最为“特殊”。  

由一名老牌筑基后期修士统领,足以发挥出远超本身境界的实力。  

“这种感觉......”  

“莫非是传闻中的“道兵”?!”  

“宗门连这种底蕴都出动了,看来真的对此战重视非常,是因为“天王山之战”的缘故吗?”  

刘玉感受到这些小辈的气息,顿觉心中一凛,竟然生出一种如临大敌之感。  

这百名修士气机相连,宛如一个整体。  

他有一种预感,即使自己全力出手,应该也不是这百人联合起来的对手,甚至远远不如。  

道兵能够集结众多修士的力量,发挥出远超本身的实力,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其培养的难度极高,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花费极为高昂,一般来说非大宗门不可为之。  

传闻就算是最低级的道兵,都能够发挥出远超筑基境界的实力,足以对金丹期以下修士形成震慑。  

不过“道兵”的培养,并不是随随便便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