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身世(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个。  

英国公眯了眯眼睛,认真的打量了一下顾二老爷。  

御史被他搅得实在厌烦,不耐烦的道:“当年是宋老夫人率领北境军攻破北燕都城,使得祁王弃城而逃,这才丢了王位,歧王自然对宋老夫人恨之入骨。”  

顾二老爷牵唇一笑,语气幽幽,“原来大人也知晓当年之事啊。”  

“你这是什么意思?”  

顾二老爷收敛了嘴角笑意,将脊背挺得笔直。  

“宋老夫人在寿宴上被歧王余孽行刺,是因为她乃是北境军统帅!  

如果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女子,那她就不必在芳华之年征战沙场,在其他女孩子穿着罗裙捕蝶时,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  

她可以像所有女子一样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自己的豆蔻年华,直至及笄嫁人,直到老去在家中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我相信,若宋老夫人当初做如此选择,她定然不会被北燕记恨,不会在寿宴上被人行刺,更不会被一群受她庇佑之人戳她的脊梁骨!”  

顾二老爷的声调越来越高,众人则是越来越沉默。  

那些对宋府心怀怨怼之人,现在只觉得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宋老夫人征战沙场多年,其父薛大将军更是战死沙场,试问,宋老夫人该不该恨!  

虎威将军自幼从军,母子两人聚少离多,试问,宋老夫人该不该恨!  

她为了大梁险些被贼人刺杀,而你却逼迫宋老夫人为此事负责。  

你的良心何在?你可还知晓羞耻二字如何来写!”  

御史被顾二老爷一番话说的哑口无言,脸上像被他抽了几个巴掌般,火辣辣的疼。  

顾二老爷深吸了一口气,面露伤感,他对着建明帝俯首一礼,悲切道:“陛下,我大梁有幸,却又不幸啊!”  

建明帝已经恢复了理智,他坐了起来,面色无波的问道:“你此言何意?”  

顾二老爷环视众人,沉声道:“幸,是因总有无畏的强者在保护着它,不幸,是因为,这些强者总被那些最卑劣的人伤的很深。”  

每当遇到危机,总会有大义之人挺身而出,而在危机退去,这些强者转而却又会被那些无能的弱者分食殆尽。  

强者如龙,弱者如蚁,即便是巨龙也会被那些虫蚁啃咬的伤痕累累,直至死去。  

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宋老尚书偷偷拭去眼角的泪,向顾二老爷投以感激的目光。  

终于有人肯为阿韶说一句公道话了!  

这些话宋府中人说不得,因为说了便成了以功要挟,便成了别有居心。  

他们可以在战场上拼死,却不能在嘴上说一句危险,只要说了就变成了矫情。  

会有人说他们享受朝廷俸禄,就该为大梁卖命。  

他只想问候他们全家!  

若为钱财他们何不经商,若为权力,文职岂不安然。  

若非为了心中的信念,他和阿韶又岂会愿意让赫儿征战。  

每一次分别都做好了最后一次相见的准备,这些人子孙环绕,享天人之乐,又有谁看得到他和阿韶的痛苦。  

刑部尚书几个老臣也忍不住抬手拭泪,当年的事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他们对宋老夫人都是打从心里敬重。  

“陛下,宋老夫人险些遇刺,臣觉得不但不该罚,反应重赏为老夫人压惊,好宽慰我大梁数十万将士之心。”  

“臣附议!”  

“臣附议!”  

刑部尚书起了个头,立刻有众臣附议。  

建明帝满意的点了点头,看向顾二老爷的眸中更多了许多赏识。  

这个顾明哲,真是不错。  

建明帝看了一眼头埋得像个鹌鹑似的御史,开口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件事你虽做的不对,但也不必太过自责。”  

御史闻言心口一松,正想感叹陛下是个明君,却听建明帝又道:“你能有这般想法,皆是因为你没有设身处地为将士着想。  

朕会给虎威将军书信一封,你便去北境军任个文职吧,全当体验一番边境将士的生活。朕相信,待你回来后,定会大有长进。”  

御史双腿一软,连忙跪地求饶,“陛下,臣知道错了,陛下饶命啊!”  

建明帝脸色一沉,冷冷道:“朕不过让你去北境军历练,如何就是要你的命了!  

动不动就下跪,毫无风骨可言,的确该去军中历练!”  

建明帝一挥手,便立刻有侍卫进殿将这名御史拖走。  

顾二老爷悄无声息的退下,英国公却饶有兴致的打量他。  

兵不血刃,这个顾明哲有点意思。  

“陛下,老臣有事启奏。”  

建明帝扫了英国公一眼,冷冷道:“奏!”  

“陛下,若歧王未死,必定会在北燕境内集结势力。  

可北燕王却无任何消息来报,老臣不得不怀疑北燕王有坐收渔翁之利的意图。”  

众人纷纷颔首,觉得英国公所言有理。  

这些年来北燕虽臣服大梁,可燕人的好战是刻在骨子里的。  

无论是歧王还是大梁,都是北燕王的心腹大患,也许这北燕王就是想要坐山观虎斗。  

“所以老臣觉得此事应让北燕王给大梁,给宋老夫人一个交代,也好一探北燕王的用心。”  

一众老臣的目光都瞬间变得暧昧起来,忍不住在英国公和宋老尚书身上游走。  

当年这两人为了追求宋老夫人可谓是斗得昏天暗地。  

他们都以为宋老夫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