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婚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长青亲自登门,与赵子龙商量婚事。  

赵云的意思是,小辈的事情,还是要让小辈自己决断。  

这个赵长青自然没有异议。  

毕竟也是从现代穿越过来的,包办婚姻之类的,自然不会提倡。  

让他们自己发展,是最合适不过。  

当日傍晚,赵长青走后,赵云与赵晴雯详谈。  

父女俩这还是第一次交心。  

“陛下给你安排了一门婚事,想让你嫁给楚王,女儿啊,你可愿意?”  

赵云很疼爱自己的这个女儿,只要她不同意,纵然是皇家的亲事,他也敢去拒绝。  

只不过,皇帝对自己有恩,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这样做。  

赵晴雯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凉凉夜色中,她为自己的父亲泡了杯热茶,低头说道:“婚姻大事,一向是由父母做主,只要父亲大人愿意,女儿就没什么异议。”  

赵云摇头叹道:“话是这样说不假,但是父亲没有这么迂腐,父亲戎马半生,所求者,不过是想让你跟你哥哥平安一生,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赵晴雯不言语了。  

不过,心中已经对楚王开始展开幻想。  

想着想着,便是低头娇羞起来。  

她曾见过楚王,那是皇后娘娘组织的一次年轻人的聚会,她在这场聚会上,看到楚王挺拔的身姿,举起一口千斤重的大鼎,从那以后,便一直认为,楚王赵弘吉乃是天底下数一数二的大英雄。  

能嫁给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她自然是愿意的。  

“你可曾见过楚王殿下?”赵云没有注意到自己女儿的表情。  

赵晴雯略微点了点头,“见过,女儿觉得他是个英雄。”  

赵云长吁一口气,点了点头,道:“那好,明日父亲带着你去太极宫赴宴,见见那个楚王殿下。”  

赵晴雯柔声道:“好。”  

皇宫中。  

禾宁正在陪赵长青散步。  

后者无奈笑道:“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诸葛亮与赵云,好像都不太愿意与朕结个亲家。”  

禾宁略微思考,便是知道症结所在,“陛下,依臣妾来看,不是他们不愿意与您结为亲家,而是,不想和我们皇家有太多的瓜葛。生怕以后因为这种事情,遇到什么麻烦。”  

“难道他们还担心,玄武门的事情在发生一次?”  

赵长青轻笑道。  

在整个天下里,能够与皇帝堂而皇之的去大谈玄武门事变之事的,也就只有禾宁了。  

“陛下,不是怕这种事情的发生,而是他们觉着,以后顶着一个外戚的身份,无法独善其身了。”  

禾宁也真是什么都敢说。  

但赵长青就是喜欢她这一点。  

不然的话,将来若是没有一个人能跟自己说说心里话,那么这个孤家寡人,可就是坐实了。  

想想就忒难受。  

“不管怎么样,吉儿的婚事一定要办下来,明日子龙的夫人应该也会来,你陪朕同去,两家人坐下一起吃个饭。”  

对于赵长青来说,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属于一种板上钉钉的情况了。  

“吉儿的态度怎么样?”赵长青关心问道。  

禾宁回答道:“态度不是很明确,好像有些不太愿意,兮儿说,他有喜欢的人。”  

“哼!”赵长青有些生气,“朕是他老子!赵家闺女,我看着就不错,一个王爷,将来三妻四妾很正常,这件事情,先就这么说吧。”  

禾宁微微作揖。  

楚王宫殿里。  

赵唯兮与赵弘吉二人正在吃饭。  

前者因为是女生的缘故,胃口较小,在吃好以后,喝了杯茶水,去了去油水,便向后者好奇问道:“听说父皇给你找的亲事,是子龙叔叔家的女儿赵晴雯?”  

正在吃饭的赵弘吉点了点头,放下碗筷,说道:“我现在还不想这么早就娶妻生子,过上父皇安排好的生活。”  

“先前我与母后已经说了,说你有喜欢的人,可是母后却说,你将来是要裂土封王的,有三妻四妾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母后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赵唯兮与赵晴雯二人私底下私交不错,她很乐意看到自己的亲弟弟娶她。  

但是,这依然还是要看自己弟弟的意思。  

她对禾宁那般说,也只是想让父皇和母后不要为难自己的弟弟。  

但是没有想到,到头来却是自己被说服了。  

“母后说了什么?”赵弘吉对那位皇后娘娘的好感,还是很足的。  

最起码,自己和姐姐,都是被她拉扯到。  

吃穿用度,都和太子一般无二。  

甚至有些时候,对自己和姐姐,都比对太子要好。  

一位养母,都做到这种程度,赵弘吉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大多时候,他很爱听皇后娘娘说的话。  

“母后说,心中最喜欢的那个人,往往有时候并不适合作为妻子,能够成为你的妻子,首先第一点肯定是合适。子龙叔叔在很早的时候就跟随父皇南征北讨,他们是经历魏国最难时代的人,一起携手并进,才创造了现如今的大魏盛世。母后还说,其实,父皇让你娶赵家之女,也是希望,赵家能与我皇家有段姻缘,不至于说将来庆弟当了皇帝,就冷落了这些功勋之后。”  

赵唯兮将皇后的意思全部说了出来。  

赵弘吉低头开始沉默了。  

他心中已然将利弊都考虑了一下。  

最后说出来这么一句话,“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