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交锋(四)-刘大夏的反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大夏对张昭的“话术”很警觉,六十六岁的老臣冷眼看着张昭,冷声道:“本部的意思是,朝廷若有银子当然要给将士们更换更好的武器。”  

张昭嗤笑一声,朗声道:“世人皆道刘兵部乃当世之能臣,以本伯观之,刘兵部徒具其名耳。  

刘兵部上任之初,就曾上书言到国力疲敝,民穷兵乏,陈叙兵政十害。乍一看,刘兵部也是知兵之人。但是细究呢?  

刘兵部所言,无非是要废除弊政。但废除弊政后,你对相应事务的解决办法呢?拿不出来!  

譬如,你作为兵部尚书,弘治十五年给天子上书军中将帅克扣军饷严重,那为何你上任近一年,为何不派员去核查?  

再譬如,为何明摆着给将士们换装是好事,刘兵部你却要拖拖拉拉,等着工部慢慢铸造兵器,而不去主动想办法解决呢?  

说白了,你这个兵部尚书就是在吃历年前任大司马们的老本,只会做减法,只会等、靠、要。  

所以说,你这种夸夸其谈,尸位素餐,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臣,本伯实在不知道阁下是如何混出一个‘能臣’的名号?”  

张昭其实也在扯淡。  

明朝军中克扣军饷的问题没那么简单的。不是说将校们都是黑心肠,而是军饷自兵部开始拨付起,未必就是足额的!而且,每给人经手一次,就要克扣一次。  

张昭的新军营就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直接由兵部拨付。新军营内部当然无人敢贪腐。就这样,新军营大部分军饷还是靠国泰商行拨款解决的。  

所以说这是一张利益的大网,甚至可以说深入人心的潜规则。刘大夏仅仅靠他一个人,然后依靠兵部这漏风的行政体系,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当然,张昭看刘大夏确实是真心不爽!  

这人真的是不干活。整天就知道摆一个名臣派头,谈什么革除弊端,然后呢?特么傻子都知道明军中问题一大把,到处漏风,但是仗还打不打?  

整天抱着个文臣的思维:镇之以静,休养生息。你不想打,人家鞑靼人可是年年要来抢东西的!  

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却不干活,光想着逃避战争、防御来得到和平。这能行?  

要说困难,无论哪个年代哪个时期,军队建设都有困难。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几十万大军都是精锐。精锐部队肯定是少数。  

比如,鹰酱横霸全球,军费富裕到采购一个咖啡杯用128o美元,他五大战区也不都是精锐吧?他真要都是精锐,还在我们海边晃什么,直接就上来了。  

所以,军队中各部论装备、待遇肯定不是一碗水端平的。战斗力也是。刘大夏天天就知道摆烂。你好歹做点事啊!  

比如:明朝的国情这么差,戚家军怎么练出来的?军费不是戚少保自掏腰包的吧?人家胡宗宪怎么就知道支持戚继光啊?张居正怎么知道啊?  

所以说,刘大夏关于军队建设这一块根本就没有方针、政策。他还停留在“找茬”这个小朋友的阶段。没有一丁点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个垃圾!  

占着茅坑不拉屎,还要扯后腿!  

张昭骂他“尸位素餐”这还真是骂的太文雅了。  

刘大夏一代名臣,当然是要脸的。给张昭喷一通,内心里怒火中烧。但保持着面色平静。  

他讥讽的道:“张大人既然说的头头是道,那老夫这个兵部尚书你来做。”  

当即,起身走到堂中,跪向弘治皇帝,免冠叩,一脸悲愤的道:“臣年迈,请乞骸骨。”  

一帮大臣静静的看着。  

实话说,去年刘大夏和张昭交锋时,搞这种“以力胜之”的套路,大家还是很兴奋的。都知道“帝心方在夏”。  

弘治十五年初,刘大夏被征召为兵部尚书,屡次推辞,当今天子不许,这才“勉为其难”的上任。而且上任之后,立即受到重视。天子时常征询各种政务并委派给他执行。  

在外朝之吏部天官马文升老迈的情况下,刘大夏俨然外朝第一大臣。  

然而,在此时刘大夏搞这一套,满座诸公连惊叹声都懒得出。  

因为,这对张昭没有哪怕一丁点的杀伤力。张少侠才是当前弘治朝第一红人啊。  

比圣眷,这有一点可比性吗?  

答案,他们用屁股都猜得到。  

弘治皇帝高居于御座之上,一看到张昭开始骂人就颇感无奈,果然,还是要他来调解。训斥道:“张昭,刘尚书为国操劳,如何能说是尸位素餐?御前议事岂能无礼,罚俸一年。”  

张昭认罚,谢罪后坐下来。  

这也就是张昭。换个人敢在朝堂上这么“放飞自我”,结局是不可预料的。  

诚然,大明朝是非常自由的。大明朝的朝堂诸公但凡撕破脸皮开始吵架,用词都不会客气。扣大帽子谁不会啊?  

但那是同级别的大佬,谁也奈何不了谁。张昭现在的实力固然是强横,但在众大臣们的认知中,你一个十九岁的伯爵,和兵部尚书对上,还是属于下官。  

下官在朝堂上骂大臣当然是非常爽的。该大臣还得在御前免冠叩,自请求去。  

但是,这只是一种政治姿态啊!真以为大明朝堂能这么玩啊?  

比如:被骂的该大臣接下来不找借口整你?所以,很多时候都是骂人一时爽,然后火葬场。  

当然,你要是职业喷子(科道),身上有执照上面有大佬,那确实可以不怕。但数数大明朝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