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魇鬼来敲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漫长的黑夜。  

时间流逝后,到了第二天。  

只是,  

人们期盼的白昼却并未到来。  

黝黑的天空上,不再有昊日升起。  

就连鸡鸣,都不再听到。  

此时,灼幽殿内的方杨,却并未因为这反常的天象而感到恐惧。  

他有点颤抖。  

激动的颤抖。  

他的手里握着一本古籍。  

古籍有些发黄,封面都残破了,但几个大字依旧显目。  

道典!  

事情比他想象的还要顺利许多,驱赶魇鬼潜入弟子们的宿所,并未被任何人发现。  

所有弟子都陷入对黑夜的畏惧中,关紧自己的房门,闭户不出,  

就连平日里人流量最多的书阁、道台和祭神坛都变得空空如也。  

方杨将真气外放,形成红光作为照明。  

他现在的身躯,虽然依旧被灰黑色的胚壳覆盖着,但随着多处脱落,已经变得扁平和顺滑,开始趋向一个人形,附着的那一层硬壳,倒更像是他披着的一件盔甲。  

可以见到他的身下地面,多出了很多的坚硬物质,像是鱼身上剥离的鳞片,但却要坚硬很多。  

方杨将古籍平放在身下,翻开了第一页。  

“真不可及。”  

熟悉的四个字映入眼中。  

翻到第二页,便是目录。  

“一.真气外化。  

二.御气走空。  

三.十倍灵压。  

四.大瞬息。  

五.缚身术。  

......”  

每个目录标题对应一种秘法,  

目录后,还注有页数,  

这就很灵性!  

只是方杨翻到正文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傻眼。  

高级秘术显然没他想的那么好练,  

全是晦涩的古文,有的时候理解一句都很麻烦。  

通过这么长时间的了解,他对这个世界的超凡之力也有了基本的认知。  

存在着秘术和秘法之分,还有咒术。  

这些都不是同一概念。  

秘术一般门槛较低,学习容易,它是通过直接调动气海中已有的真气,从而达到瞬放的效果,只是威能小,消耗大,一般颠顶的初境修士,在几个秘术的释放后就气海枯竭,然后丧失战斗能力,  

所以,日常比斗中,不是关键时刻或者有十足把握能够伤到对方,都不会轻易施展。  

就好比卫索和千叶子的战斗中,卫索就是十足的门外汉,摄魂的施放选择在了敌人的巅峰时间使用,虽然成功,但收效甚微,甚至于气海差点被一次性抽干。  

而秘法,则是大多出现在感真以上的高阶修士的战斗中,缺点是学习起来困难,要求悟性和灵根要好,而且还不可一蹴而就,  

从小成到大成,需要不短的时间,  

它的施展需要一个行功过程,好比前世游戏里的读条,使用越精湛,这个过程越短,  

通过气海沟通天地之桥,作用在对手身上,对自身消耗较小。  

而咒术,则是一个长时间持续作用在对手身上的效果,  

好比创造一个绝对领域、一个隔音结界、一个禁制空间......  

老仙师对自己施展的缚身术,就属于咒术的一种,  

原理和秘术相似,沟通天地之桥,后续借用外部存在的真气,但缺点明显,前期释放的消耗巨大。  

老仙师对自己释放缚身术,差点直接虚脱,就可以看出。  

方杨如今也没有耐心从开头学起,于是直接翻到了缚身术的一页。  

毕竟,想要知道它的解除方法,就得先了解它的释放原理。  

拆线,要从找线头开始!  

.......  

时间飞逝,三天悄然过去。  

今天清晨,  

东方,终于升起了一束微光。  

太阳出来了。  

道院里的每个人,都像是久旱逢甘霖,走出房门,沐浴晨光。  

灼幽殿中,方杨在这三天里,却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己的事业。  

他要给自己部署一个详细的跑路计划!  

鹿矮山没他想的那么简单,早在弟子们的描述里,他就听到过,山高万仞有余,普通人不迷路的前提下都需要半月才能登上山顶。  

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那他就算出了道院,也可能被困死在山里,  

再者,灼幽殿有禁制,自己的本体出去了,燕九月也能察觉。  

她那样一个女人,怎么可能不会留有后手,  

之所以现在和自己相安无事,也是因为方杨表现的老实。  

所以这些天,他一是把意识放出,窥伺积殷台,注意燕九月的作息,二是夜以继日的修习秘法,摆脱束缚。  

道典失踪,肯定会被发现,到时候说不定就引来别人的猜疑,所以方杨在把里面的内容全部记住后,就遣使归还。  

意识强大,他记忆文字基本过一遍,就全烙入脑海。  

难得的白昼。  

道童们出门,都聚堆似的凑拢,开始八卦,  

谈及的内容,无非是血糊鬼的事。  

但查到现在,也没什么眉目。  

只有方杨在连夜意识外放的探查中,发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人。  

这人他倒认识,正是李子黜。  

他连续好几天,会趁着夜色正浓,悄悄翻过院墙,跑出道院。  

方杨有意查探,把意识跟在他身后,只是这家伙径直就往山下去了,达到了方杨意识所能延伸出的极限。  

他对此产生怀疑,  

这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