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攻城方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确实是重城。”  

吕哲点头。  

六朝古都,当然不错。  

虽然这六朝的质量应该打打折,数量却没错,已经是殊为难得。  

这毕竟不是洛阳、长安这种地方。  

“什么时候打?”  

张老大直接开口问道。  

黄巾军的战术,向来很直接。  

你瞧,这里有座城,我们去把他打下来。  

然后便是铺天盖地的冲上去,人海战术。  

就是这么简单枯燥。  

颠峰时期的黄巾军,只是军队数量,就会超过一百五十万。  

自然支撑得起这样的战术。  

可现在…  

“先看看吧。”  

吕哲没有回答,一边摇头,一边将目光投向邺城。  

他可是只有一万兵马,还要去攻打虎牢关,若是在这里强攻,损失一部分人兵力,这次的任务,就可以直接宣告失败。  

所以邺城要打下来,还必须将战损降到最低才行。  

那么,怎么打?  

吕哲的思绪,在飞速转动。  

正面打,不可能。  

若是按照春秋战国,那肯定是列阵,摆明车马来打。  

按照现在,也是正面攻城。  

可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肯定有办法。  

游击战?  

攻城游击战没有。  

闪电战?  

他要是有一万名骑兵,这些骑兵至少也是三流境界武将,或许可以。  

但在这个时代…恐怕只有凉州军才有这么浑厚的实力。  

十万西凉铁骑,在这个时候绝对是最强的战斗力。  

当然,这次黄巾之乱,不知道为什么董卓没带着西凉铁骑来。  

若是西凉铁骑,再加上能在三年后霍乱天下的李儒,还有李儒、郭汜、华雄三名大将。  

吕哲有些出神。  

仔细想想。  

凉州军强得可怕!  

至少比起颠峰时期的黄巾军,更强!  

超过一百五十万的黄巾军,大部分都是乌合之众,没什么战斗力。  

就算是黄巾军中的精锐,也就比普通的汉军强一点点,或许都强不了。  

而西凉铁骑…  

这可是高武世界,在本身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队,肯定有巨大加成。  

因此,用一百五十万黄巾兵卒对阵十万精锐的西凉铁骑。  

吕哲觉得西凉铁骑赢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黄巾军就赢一个张角啊。”  

心中默默的叹了一口气。  

也就是这个巅峰战斗力破格,否则黄巾军什么优势都没有。  

张角是真的强,除开已经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的神话时代外,在任何时代,都是顶尖强者。  

但黄巾军中,就只有他了。  

其次第二强的吕哲,恐怕也就只能和凉州军中的华雄、郭汜打一打。  

至于西凉军团武将第一人李傕…  

这人并不简单。  

怎么说华雄也是先败孙坚,再在虎牢关打得诸侯静声的人。  

可在西凉军团中,只能在李傕、郭汜之下。  

这两人的武力值,恐怕不简单。  

郭汜还好,李傕肯定是强的。  

吕哲没有和对方交过手,但估计着自己打不过。  

不过也不急。  

现在的吕哲,很年轻。  

二十二岁,还在一个急速上升的时期。  

李傕已经是四十岁左右,是武将的巅峰期。  

比不过也实属正常。  

再等三五年,情况就不同了。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攻打邺城?  

华夏数千年的历史。  

都在传承之中。  

这一刻,飞速在吕哲脑海之中流淌。  

文字、声音、画面…  

官渡之战、新野、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火攻?  

不行。  

攻城用火,也是行不通的。  

作为重城,邺城之中一定有灭火的手段。  

樊城之战?  

水攻?  

水攻倒是可以,毕竟火你可以灭,水你总不能马上排走吧。  

那么问题来了。  

现在已经是秋末初冬,汛期都接近了尾声。  

在哪去找水来淹邺城?  

樊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那也只是因为当时天降暴雨,有了天时,创造地利才能成功。  

吕哲看了看天。  

又皱着眉头将水攻否定了。  

水火都不行。  

还能有什么办法?  

邺城还算繁华,虽然与黄巾军接壤,可他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让大汉皇朝将其夺回来后,快速的在恢复。  

能够看到,城门开着,不断有百姓进进出出。  

吕哲的眉头,缓缓松开。  

办法,他想到了。  

“张老大。”  

“末将在。”  

“让黄巾力士所有百人将、什长集合吧。”  

小队长…那是吕哲的说法。  

在黄巾力士中,严格划分是百人将、什长和伍长。  

百人将,张老大、张老三这种,统帅百人。  

什长,统帅十人。  

伍长,统帅五人。  

所以现在的黄巾力士之中,有二十名百人将,两百名什长,四百名伍长!  

吕哲让百人将和什长集合,便是二百二十人。  

“只是百人将与什长?”  

“嗯。”  

吕哲点头。  

他看着远处邺城城门,微微拉着嘴角,露出一个兴奋的笑容:“就这些人。”  

“咱们去干一票大的。”  

黄巾力士很快便集结起来。  

二百二十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