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求月(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说:“刘休范父子已死,你们的信件也被我烧了,你们就不用再担心了。”

汉光武帝刘秀早就用过这种方法了。

曹操把这些信烧掉以后,那些曾写信给袁绍的人大为感动,从此死心塌地地为曹操卖命。

李存并没有怪罪梅执礼,毕竟这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类人的存在,对李存来说,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四人随即被遣回,骑马到南薰门外时,金人在后面喊:“尚书且止,有元帅台令。”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李存的一种政治手段,一种处世智慧。

还有,就算吴革他们成功了,又能怎么样,难道赵氏在全盛时期都打不过大乾王朝,现在都已经国破家亡了,就能打败大乾王朝了吗?

再退一步说,就算是让赵构或是赵梴亦或是别的什么姓赵的人当了皇帝,难道真的就能比让英明神武的李存当皇帝好吗?

金人废赵桓为庶人,又废掉了赵宋王朝,范琼将赵佶等赵宋王朝的皇室成员押赴金营,梅执礼力争无果了之后,回家对梅母说:“主辱臣死,我当以死救之?”

在这个过程当中,赵子昉贡献很大,很多藏起来的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都是他供出来的,甚至是他出面劝那些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以大局为重,主动去开封府自首的。

四人于是下马听令,被依次用狼牙棒给打死、枭首,弃其尸于门下,令他们家属用金银来赎回尸首。

另外,京畿地区这里可是有数十万大乾王朝的百战精锐,仅城墙上就长期驻扎着五万大军,就是城内巡逻的,都有数千人马,吴革他们这明显是在以卵击石,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崔广、崔彦等将回答说:“近三千人,还有数十万百姓,若闻我等救君诛贼而起,必皆不约而附从也。”

梅执礼为什么会知道这些?

不是没有人知道,李存烧信,只是代表李存不想追究这些事了,想要放他们这些人一马,不代表李存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

这两万大军,不仅兵甲齐全,而且其中充斥着大量的骑兵,甚至于其中还有大量的虎蹲炮,轰天雷什么的更是这两万人马的标配。

周祖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安定了那些人的心,使他们自此以后忠心为国家效力。

当吴革他们杀到金水河西时,吴革就渐渐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头了,因为周围竟然静悄悄的,不论他们怎么喊,怎么号召,都没有民众出来响应他们,甚至都没有民众出来看热闹。

见此,吴革悠悠地一叹:“大事去矣!”

吴革问:“我军多少人?”

其实——

崔彦、崔广等催促吴革上马,带着他们杀向皇宫,生擒活捉李存。

这可是这些人勾结藩镇的证据,周祖当下就打算把这些信件带回去交给朝廷,以便对这些人进行惩处。

很快,就有上万人马从远处的内城中杀来。

连消息都不需要梅执礼打听,梅执礼还怎么可能不知道,吴革他们这些人早就被武德司和亲军都卫府给盯上了。

梅母说:“忠孝难两全,你受国家如此厚恩,应该倾心上报,不要以老人为念。”

张超、胡图等人一商量,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应该收网了。

此事禀报到正在上早朝的李存这里了之后,李存并没有见吴革,而是直截了当的下了一道圣旨:“英雄不可辱,给他等一个痛快。”

梅执礼跟随张超和胡图来到了从前的皇城司衙门了之后,才知道他的选择有多正确。

李存真没想到,到了自己这里,梅执礼竟然会选择“出卖”吴革他们。

因为张超和胡图也让梅执礼去吴革他们那里卧底。

在吴革的再三劝阻下,其他人才作罢,不过他们还是借着那个机会起草了三封公开信,准备将来起事时用。

完颜宗翰问谁是官长,意在责难梅执礼。

梅执礼借赈给为名,与吴革、宗室赵子昉等秘密联络军民,数日间得十余万人。

可这仍就足够他们这些罪人感恩戴德的了,因为李存完全可以借着此事将他们杀光,但是李存没有,而是向他们展示出来了一位帝王的胸怀。

虽然李存对于梅执礼的选择很欣慰,对于梅执礼这个人也很欣赏,但他并没有立即就提拔梅执礼,而是将梅执礼也交到了张超和胡图的手上。

刘秀平定王郎以后,得到上千封部下与王郎的来往书信,刘秀召集部下,一把火把信全烧了,理由是“令反者心安。”

除了不到一百人投降,包括崔广、崔彦等将在内的其余两千七百多人全部被当场诛杀,吴革父子力竭被俘。

基于这些考虑,梅执礼最终选择了帮大乾王朝尽早平息这场绝不可能成功、也不该成功的叛乱。

在这个国际形势风云多变的时期,恐怕也只有李存这样的哪哪都优秀到了极点的皇帝才能保护中国的这上亿民众吧?

梅执礼很容易就得出结论,相比赵氏掌握这江山社稷,对民众而言,李存当皇帝,是多么巨大的幸运。

程振怕梅执礼获罪,上前说:“我等皆官长也。”

这也太反常了。

而无一例外的,这些向李存交过投名状的人,最后全都被张超、胡图他们给派回到了吴革他们那里。

在历史上,梅执礼可是赵宋王朝的绝对忠臣。

吴革当时还算理智,知道以他们这点人马,可能都杀不到内城,就会被乾军给消灭掉,所以他坚决反对这种愚蠢的牺牲,他对众人说:“若先起事,我等人甲不全,又无战马,只怕连巡逻乾贼皆不敌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