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赵佶头上的又一道绿光(求月(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242章赵佶头上的又一道绿光(求月票!)



崔氏恨赵佶。

赵佶喜欢安妃,对于安妃年纪轻轻的就消香玉殒很伤心,崔氏能理解。

可赵佶却不该降罪于她。

难道就因为,安妃去世时,别的妃嫔都假惺惺的陪着赵佶哭泣,她哭不出来,就认为是她和刘康孙用巫术害死了安妃?

——赵佶信奉道教,崔氏也投其所好,让她的娘家人给赵佶找了一个善于占卜的名叫“刘康孙”的道士,可这个刘康孙喜欢妄言胡说吉凶善恶,赵佶因此觉得安妃的死与他有关,于是就将他逮捕入狱,也将引荐刘康孙的崔氏给贬为了庶人。

在崔氏看来,赵佶根本就不顾念,她为赵佶生下了一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共六个孩子,立功很大,又是赵佶四妃之首的正一品贵妃。

实在是太无情了。

没有人知道崔氏这几年的冷宫生涯是怎么熬过来的。

所以哭不出来是情理之中,哪怕是哭得最凶的妃嫔,可能也不过就是演技比较好,又能有多少真感情在?

然而,赵佶却因此歇斯底里地勃然大怒,他当下痛斥劳苦功高的崔氏的无情,而且下了一道令人震惊的圣旨:崔贵妃无德,即日废为庶人,打入冷宫。

不久之后,赵桓又开始命人缴纳战争赔款了。

陈东在奏疏上说:

“臣等闻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者,社稷之主也。奋不顾身,死生以之者,社稷之臣也。妒贤嫉善,妨功害能者,社稷之贼也。

与李邦彦相比,内侍朱拱之就惨多了,他只因为去找种师道拖拖拉拉的(民众认为的),就被太学生和民众给拽下马,然后被活剐,割肉离骨,断其肢体。

而且,崔氏还主动表示,等赵串珠再大一些,她就拉上赵串珠一块来服侍李存。

对于赵宋王朝撕毁和约派兵来袭自己的大营一事,李存并没有轻易放过赵桓君臣。

很快,开封府仪曹孟钺就顶住压力上奏,请求恢复种师道的宣抚使之职。

……

这天夜里,忽然又有一群人闹事,他们冲入不少内侍的家,烧杀抢掠。

为了躲避太学生和民众的追打,李邦彦跑进了皇宫之中,然后躲藏在内西角楼以西的启圣院里瑟瑟发抖,久久不敢出来。

恭惟皇帝陛下,聪明英睿,独智旁烛,贤邪之分,宸衷默判,天下戴以为社稷之主。

可能是猜到了李存所想,崔氏随后就趴在李存的怀中将她不幸的遭遇向李存娓娓道来……

尽管发生了让赵桓也后怕不已的暴乱,但赵桓还记得他们赵宋王朝刑不上大夫的宗旨,而且赵桓心里有数知道他还是这场暴乱的元凶,所以他不同意屠杀太学生。

其庸谬不才,忌嫉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赵野、王孝迪、蔡懋、李梲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

赵桓获悉后,赶紧让种师道等主战派复职。

紧接着,种师道被罢免一事,便在太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今年才三十四岁的崔氏,对她自己的相貌和身材绝对有自信——她要不是美到了极致,后宫中一两万个女人,根本就不缺女人的赵佶,能让她生下了六个孩子?

而且崔氏还有她自己的底牌。

崔氏成功了。

陈东等太学生在宣德门上书一事,愈演愈烈,很快便引起了全城轰动,大量的民众从四面八方涌来,最后竟然有数万之众集结在宣德门前,其声势浩大,无不大喊:“非见种宣抚复用,毋得归!见种宣抚复用,乃退!”

“臣闻老将种师道,推孤忠自许之诚,首决天下之大事。蒙陛下处以股肱之任,虽愚懵无知之人,亦皆鼓舞欣忙,况忠直有识之士哉!今日忽闻种师道缘用兵少挫,已蒙加罪,以常情论之,固当如此;以大事论之,则臣别有愚见……”

可赵佶却一次又一次的让崔氏失望,最后让崔氏绝望。

然后,众人一拥而上,将李邦彦给包围了起来,纷纷指责李邦彦:

有人历数李邦彦过往的罪过;

有人大声骂李邦彦:“汝乃浪子,安能做宰相?!”;

还有人拖下鞋,用鞋去打李邦彦;

此事才得以平息。

而在廷之臣,奋不顾身,以任天下之重者,师道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

然而,崔氏给赵佶生下这么多孩子,地位又如此之高,显然也是宠妃,但就因为安妃去世时,崔氏的表现差了一点,就激起了赵佶的不理智行为,做出如此绝情的决定。

直到后来,李邦彦听说太学生和民众已经散去,李邦彦才敢走出启圣院。

其实,崔氏不哭安妃,这很好理解。

幸亏李邦彦机灵,见势不好,李邦彦仗着身体灵活、速度快,扭头就跑进了皇宫之中。

不久之后,陈东又率领数百个太学生,来到宣德门上书,请求罢免李邦彦,重新启用种师道。

这些暴徒一边炫耀着这些肝脏、一边对遇到的人说:“此逆贼也!”

他在奏疏中说:

就在崔氏以为她这辈子都没希望了之际,不想却发生了李存率兵伐宋一事,赵桓让崔氏和她的女儿赵串珠来“睡服”李存千万不要再攻打东京汴梁城了。

李存忍不住想:“若真是这样,那这崔氏可就有些心术不正了啊。”

来得路上,崔氏其实就已经想好了,既然赵佶无情,那就别坏她无义不择手段的绿了赵佶。

——崔氏很懂男人,知道男人肯定喜欢睡敌人的妻女。

今又闻复罢师道职事,臣等惊疑,莫知所以,此必为邦彦等挤陷。臣等闻师道比日用兵,偶然小有不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