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祖师归来(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古忘和张长生见状,也连忙恭敬行礼:“拜见方夏祖师,望祖师救宗门于危难。”  

三人态度,都极为诚恳。  

“行,先起来吧。”方夏大手一挥,一股无形力量就让步雨、古忘、张长生他们三人不得不站了起来。  

这让他们暗自心惊,对吴渊的话,再无任何怀疑。  

虚空起力!  

唯有技艺达到合一境,调动天地之力才能做到。  

当然,若成为炼气士,‘真元’离体一样可以做到,但真元可不是无形无相。  

“宗门面临的大致情况,我从吴渊处,已基本了解。”  

方夏目光扫过三人,淡淡道:“不得不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楚江帝国灭亡,你们竟依旧固守四府之地。”  

步雨宗师脸上流露一丝羞愧。  

当年,固守四府是她定下的策略,固然有诸多原因,可总得来说,确实是丧失了一次扩张绝佳机会。  

“嗯,也不能全怪你们,大晋帝国的确咄咄逼人。”  

“步雨,你为宗门太上,护宗数十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心中有数。”方夏声音平和,自有一番祖师气度。  

和刚才同吴渊见面时截然不同。  

“不过,伱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将吴渊收入了宗门。”方夏感慨道。  

这句话,是方夏发自肺腑的。  

“吴渊,的确是宗门百年难得的天才。”步雨连忙道:“这数年来,若没有吴渊,宗门的局势只会更恶化。”  

别的不谈。  

击杀王荒,而后楚江仙境一行,吴渊的付出和作用,步雨是看在眼中的。  

况且。  

在步雨看来,若无吴渊,方夏祖师岂能归来?  

岂会有横云宗眼下局面?  

“呵呵,吴渊可不是百年难得一现的天才。”方夏长抚胡须,笑道:“自武王划定十三州,中土数千年来,吴渊,都称得上第一天才。”  

“连武王都不及他。”  

中土数千年第一天才?超越武王?  

张长生、古忘面面相觑。  

他们认同吴渊天赋惊人。  

可武王,乃中土人文始祖,在他们心目中太高太高,即使是方夏亲口所言,依旧难打破他们固有认知。  

“不信?十七岁的准天榜,等到将来你们便明白了。”方夏淡淡道:“论天赋,吴渊是我百倍。”  

在方夏心中,能被境主选中为‘传人’,天赋之高,怕是难以想象。  

“祖师所言甚是。”步雨附和道。  

她知道争论这些意义不大,很明显,方夏祖师非常看重吴渊。  

何必去质疑?  

“步雨,吴渊说你去追杀大晋宗师仲钧,可曾杀死?”方夏询问道。  

“杀死了!”  

步雨连点头:“此行,我一共夺取了三枚紫木灵果和四枚红木灵果。”  

“不错。”  

方夏点头笑道:“这样说来,大晋帝国进入丁巫境的五大宗师,只剩下唐锦一个?她一个普通宗师,想来难得到多少宝物。”  

“祖师圣明。”步雨连道。  

“别拍马屁。”方夏一脸严肃道:“宗门虽有诸多危险,可眼下,主要就两件…”  

方夏迅速将和吴渊讨论的结果。  

又向三人讲述了一遍。  

“这些,都是吴渊推论出来的。”方夏感慨道:“我被困一百多年,对当今天下局势,也不了解。”  

“吴渊,厉害!”步雨由衷道。  

古忘和张长生都颇为佩服的望向吴渊。  

吴渊无奈摇头。  

明明都是方夏听完自己对天下局势的讲述后,推导出来的,偏偏要安在自己身上。  

“这两大危险,定会有天榜降临,我自有应对办法。”方夏淡淡道:“就算来十个天榜,我也让他有去无回。”  

十个天榜?  

步雨、古忘、张长生都听得震撼,只觉方夏祖师实力肯定强到了不可思议的层次。  

一旁的吴渊却很平静。  

他刚才赶路过来,已稍稍阅览过‘境主’留下的第一枚仙简。  

对修行路上的一些情况有大致了解。  

气海分九重,每三重是一个门槛。  

一重到三重,算是气海低阶修士,因气海真元还较为弱小,无论是战斗方式或是实力,和地榜宗师相比,都还未有质变。  

四重到六重,则是质变,算是气海中阶修士,将彻底脱离武者的战斗方式,无论法术、灵器,或是阵法、符箓,才真正有几分超凡修士的风采。  

七重到九重,属气海高阶修士,战斗搏杀起来,一旦施展法术神通,在凡俗眼中恐怕和‘仙魔’无异。  

以方夏气海八重的实力。  

即使不用法宝,单凭法力上的巨大优势,打十个气海低阶修士,都是轻而易举的!  

“不过。”  

“宗门想要稳固,想长治久安,光靠我可不行。”方夏祖师淡淡道:“必须有更多武道宗师、天榜高手诞生。”  

“过去,你们成为宗师难,是无宝物,又无指点。”  

“接下来,有我指点,我横云宗诞生的高手数量,将会数倍于过去。”方夏道。  

步雨、古忘他们都激动听着。  

顶尖大势力,为何传承千年难败?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天榜高手可活五百年。  

有前辈指引,数百年间,再诞生出天榜高手的概率,自然会大很多。  

同样,天榜高手可夺取许多珍贵宝物,也会让麾下诞生武道宗师的概率大大提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