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调虎离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回到南镇抚司后,古长青正常点卯,而后就进入卫所检阅军纪。  

南京城的戒严慢慢宽松,锦衣卫的日常巡查也渐渐放缓,已经升任锦衣卫七品总旗的古长青手底下有了二十多人,可以单独带队执行任务了。  

南镇抚司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锦衣卫的法纪军纪。  

古长青带队在千户所里巡视,倒也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如今大明朝国泰民安,正值盛世,军营也都较为宽松,除非真正涉及到法纪,其他的小事都是能过且过。  

下午,古长青在卫所歇息,迦楼罗找了上来。  

她一声的千户官服,如此小的年纪在南镇抚司行走,倒有些奇特。  

古长青毕恭毕敬的作揖道:“拜见千户大人。”  

迦楼罗看了他一眼,随之走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古长青跟了过去,迦楼罗面无表情的道:“襄城伯府之人不可尽信。”  

古长青闻言感到奇怪,一个元雅阁的人说襄城伯府不可信就算了,你是马三通身边的人怎么也来说这话?  

马三通可是竭力让我去找襄城伯府的。  

古长青问道:“不知大人此言何意?”  

他想了想,又道:“这话是镇抚使大人让你代传的吗?”  

迦楼罗却道:“你信也好,不信也罢,总之要小心。”  

她说着没头没尾的话后就离开了。  

古长青百思不得其解。  

晚上在家中用过饭后,古长青就带着诸葛明前往元雅阁,虽然此时距子时尚早,但元雅阁离城里较远,算上路程也差不多了。  

还有三刻才到子时,古长青就已经到了元雅阁附近,不过一向彻夜通明的元雅阁此时居然一片漆黑,这让古长青心生警惕。  

诸葛明道:“尊上,那里似乎有打斗声。”  

诸葛明是六品道士,法力深厚,比之古长青更加灵敏。  

古长青暗忖难道元雅阁出事了?  

他让诸葛明将马车停在原地,两人步行靠近。  

等到了元雅阁两百步以外,什么动静都没有了。  

诸葛明道:“看来已经打完了。”  

夜风中,古长青还嗅到了一股血腥味。  

古长青道:“再等等吧。”  

两人匍匐在一个暗处,静静等候着。  

没多久,两个女子从另一侧走了出来,月光下,两人身上的血渍蹭蹭发亮。  

只听得前面的女子道:“梦儿,你确定是道箓司的人?”  

后面的女子道:“没错,我认得其他的红衣使。”  

“难道消息走露了?”前面的女子猛然回头道,“古长青来了没有?”  

“子时未到,他还没来。”  

前面的女子暗松一口气:“就算元雅阁全军覆没,他也不能出事。”  

等到两人走近了,古长青这才看出前面的女子正是元雅阁班主赵婉儿,她身后的女子正是那天浓妆粉末的女子。  

古长青思量着两人的话,道箓司为何要夜袭元雅阁呢?  

消息走露指的是什么呢?  

古长青决定现身一见。  

“赵班主,发生了何事?”  

赵婉儿见到古长青的一刻,显然有些吃惊,连忙上前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古长青点点头,引着两人上了马车往家中赶。  

回到家中,却见一片狼藉,诸葛青泉、张三、李四和托尼四人重伤在地。  

古长青心知不好,跑到后院,果然李兮已经不知所踪了。  

这是调虎离山之计吗?  

李兮屋内并没有打斗的痕迹,看来劫走她的人应该是熟人。  

难道是襄城伯府?  

古长青吩咐诸葛明为四人疗伤,自己带着赵婉儿两人来到前院。  

落座后,古长青问道:“今晚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婉儿道:“入夜后,有一伙人穿着锦衣卫的衣服,说是要在元雅阁搜查要犯,一进屋,这伙人就控制了我们,在屋内布满了陷阱,我猜测他们是为了你而来,当即就让姐妹们动手,只可惜这伙人道行高深,只有我和梦儿逃了出来。”  

梦儿接着道:“他们不是锦衣卫,我认得领头的,他是道箓司的红衣使。”  

红衣使是正四品,应天府正四品的红衣使只有两人,今晚居然出动了一名红衣使,还布下陷阱,难道就为了抓自己?  

可为何要假扮锦衣卫呢?  

古长青总觉得事情透露着奇怪,锦衣卫和道箓司两方难道不合?  

这件事恐怕还要去问马三通。  

古长青又道:“今日你们传信说襄城伯府不可信,这是什么意思?”  

赵婉儿道:“我们收到情报,襄城伯府已经被道箓司控制了,里面的一举一动都在道箓司的监视之下。”  

古长青十分疑惑:“道箓司到底要做什么?”  

赵婉儿道:“其实道箓司是不能直接对昆仑墟动手的,这是十五年前的约定。”  

“什么意思?”  

“十五年前,漠北大战,昆仑墟三千弟子相助太宗皇帝,可到头来居然被暗算成为了弃子,那一战昆仑墟三千弟子与塞外十万妖魔对抗,全军覆没。”  

“也因此,失去昆仑墟的屏障,太宗皇帝无力对抗塞外妖魔,就在这个时候昆仑墟长老张通古继承昆仑金丹,戴上了束神箍,以一己之力击退了十万妖魔。”  

“由此太宗皇帝亲赐张通古丹书铁券,下令保留仅剩的几百昆仑墟门人,并让道箓司不准对其动手。”  

古长青心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