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打几个炮(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陛下,张紞以明经考中举人,为东宫侍书,才识通敏,洪武十二年冬,升通政司左参议,试左通政。  

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定之后,他出为左参政,后来他曾经一度辞官,太上皇还曾经赋诗二章赐给他,后来受到朝廷的启用,担任云南左布政使。”  

“洪武二十年春,他来到京城觐见太上皇,太上皇称赞他行为天下第一,特令吏部不用考核,并且在宫中赐宴及道里费。  

张紞任职云南十七年,土地贡赋、法令条格皆所裁定。民间丧祭冠婚咸有定制,务变其俗,很有成效。”  

“嗯,说的不错…”  

朱允熥知道此人在建文帝的时候担任吏部尚书,  

后来举荐了大明第一位内阁首辅杨士奇,并且在朱棣夺得皇位之后,此人自经于吏部后堂,妻子相继投池而死。  

“赐他文渊阁学士之名,以勉励其行!”朱允熥道。  

齐泰想了想,知道这是陛下恩荣,也就赞同领命。  

“陛下,姚善性格耿直,仪表英伟,善谈论,洪武初年,由乡举荐入太学。历任祁门县丞,卢州、重庆同知。  

如今担任苏州知府,自从此人去到苏州,主政公允,能够把握大局,不制定苛刻繁琐的条令来管理民众,诉讼之事因此逐渐减少。  

使得苏州百姓逐步改变了对朝廷的看法,吴中大治,因守卫苏州者前有季亨、魏观,后有姚善,他们三人也被称为姑苏三太守。”  

在靖难之役中,姚善组织苏、松、常、镇、嘉兴五府兵勤王,还把黄子澄的两个儿子改了籍贯姓名,藏匿起来,  

姚善率兵死守,一直不肯投降,最后,因部下反叛,乘姚善不备,将他缚住,献给朱棣。朱棣以高官相诱,劝他投降,辅左自己,可是姚善至死不从,被杀,他的儿子四人也被发配边疆。  

朱允熥踌躇了一下,最后叹了口气道:“此人如此善政,不可多得啊,苏州如今还需要他,那就官升一级原职留任吧。”  

“王忠,把朕平时所写的字挑一副好的赐给他!”  

“哦哦,是是,奴婢遵命!”  

“陛下,侯泰原本是府学贡生,秉性刚直,光明磊落,常怀忠烈,坚守节操,为官廉明,不趋利,不避害,如今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  

这场论述一直持续到日头正中,这才说完。  

因为名单还有很多人,谭翼、周是修、邹瑾、刘端、胡子昭、矛大方、胡闰、郭任、巨敬、程立本、张安国。  

这些都是在靖难之役当中以身殉节,至死不肯投降,甚至以死明志的忠臣。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  

这些人或是被提拔,或者是被嘉奖,或者受到赏赐,不一而足。  

齐泰在退下之前问了一句,“陛下,为何会如此赏识这些官员?”  

朱允熥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倘若遭逢国难,你觉得他们能否仗义死节?”  

听完这句话,齐泰向朱允熥长辑一礼,很是庄重。  

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当中确实都是忠臣,虽然现在没有国难,可是从他们的性格,和他们的志趣来看,都是可以以身殉国的壮烈之士!  

难怪陛下对他们多有青睐!  

更难能可贵的,是陛下有这样的眼光啊!  

“陛下…”  

“何事?”  

这日,朱允熥正在处理政务,瞿陶张辅二人来到跟前禀报。  

瞿陶难掩欣喜之色,“陛下,您让我们研制的火炮,如今军器局做出了几门,陛下查看。”  

“还有喷火枪,我们也按陛下所说的,让工匠改进了,请陛下查看!”  

“呵呵,你们这是向朕请功来了!”朱允熥笑道。  

瞿陶忙道:“微臣不敢,陛下吩咐的事微臣不敢怠慢,如今做出来了,自然要请陛下看一看,是否达到陛下所想。”  

“行啊,那就去看看,东西在军器局吗?”  

“是在军器局,是否把火炮带来,以便陛下御览?”  

朱允熥怕在皇宫附近试炮会让徐妙锦受到惊吓,所以便道:“把火炮拉到东山,哪里地方开阔,也远离百姓,我们就在那里试,多准备些火药。”  

“是,微臣遵命!”  

说干就干,朱允熥带着卫队当即出宫,来到城东的一座小山附近。  

此时张辅已经打几门火炮用大车拉来,排成一条直线,炮口对着前方的靶子。  

瞿陶指着一门火炮,向朱允熥介绍道:“陛下请看,照着您的丰富研制出来的子母炮,炮身长五尺八,每门母炮配子炮四个…”  

朱允熥看去,只见眼前的这个火炮炮身呈直筒形,炮尾加一木柄,木柄后部向下弯曲,用铁锁连于平板车上,可推挽运行。  

炮身前细后粗,底如覆笠,有五道箍,两侧各有炮耳。  

炮身后腹有一个敞口形装药室,这里是安装子炮的,子炮的大小与装弹室匹配,发射时将子炮放入室内,并以铁钮固连,以防跌落。  

而子炮是一个空心圆筒,里面事先装好炮弹和火药,类似现在的定装弹。  

战斗时,先将一个子炮装入室中,发射后退出空子炮,然后再换装第二个。  

由于可以轮流换装子炮,不需要像其它火炮那样分别装火药和炮弹,也不需要等待冷却,也就是说,火炮发射的速度取决于你填装的速度,所以射速非常快。  

而且空子炮还可以重新装填,以供下次使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