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藩国指控(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忠,各国使臣是如何安排的?”  

“回禀陛下,今日各国使臣会前往武英殿赴宴。”谨身殿里,太监王忠禀报道。  

朱允熥微微颔首,道:“准备一下,我去见见他们。”  

“是,奴婢遵命。”  

朱允熥又把目光放回了地图。  

只不过这时他的目光盯着的不是北方,而是江南财赋重地。  

北平府实在是太偏远了,  

如果迁都北平的话,朝廷的对于天下的掌控,基本上只能够到达淮河一线…  

不单单是明朝这样,就是清朝也是如此。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上的事实!  

其实想一想明朝内阁当中,有多少首辅大臣是江南人士就明白了!  

在明朝时期,一共有六十七位首辅大臣,  

而这六十七位内阁首辅竟有十一位来自浙江,实在让人震惊,除了浙江,江西有十位,江苏也有九位,是涌现内阁首辅最多的三个省份。  

而这还没有计算江南的其他地区。  

既然高层以江南人数最多,那么下臣的官吏同样也是如此!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华东,江浙一带自古富庶之地,兴学尚文,人才辈出,豪族林立!  

而且那里是粮税之仓,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朝廷为稳国本,均权衡力,用人自然会偏斜!  

明朝的时候,江苏、安徽、南直隶,为代表的东林党曾经跟齐党(山东)、楚党(湖广省湖北、湖南)、浙党进行了激烈的党争!  

而在这些党派当中,大多数的党派也是出自江南!  

做皇帝的,难道不知道用人要均衡吗?  

怎么会提拔任用那么多南边儿的大臣,担任内阁首府?  

其实这只不过是无奈之举罢了!  

天高皇帝远,在任何朝代都是一个无法破解的难题!  

朝廷又想征收江南的赋税钱财,而明朝对于江南的掌控力度又比较薄弱,只能够采取利益交换的措施。  

在前几年一个非常有名的反贪的电视剧里面,就讲到在一个省里面有两大派系,  

而这两大派系之前都是此省前任的人…  

也就是说,这位曾经主宰了那个地方的赵某人,将整个地方上上下下都纳入到自己的手中了…  

明朝遭遇外敌,京城沦陷之后,跑到江南之后为什么没有足够的力量建立朝廷?  

就是因为明朝对于江南的掌控实在太薄弱了!  

那些世家大族,还有官吏豪绅,都对朝廷没有什么认同感,自然也不会鼎力支持。  

所以最后才导致明朝彻底覆灭!  

而之所以说清朝也是如此,  

其实想一想革命是从哪些地方开始,是从哪些地方蔓延的就明白了。  

同样也是由南向北,逐渐扩展开来!  

而接下来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定都北方不如定都南方便利!  

北方的草原太过贫瘠了,即便是后世,也很难开发。  

可是南洋各国就不同了,那里有许多丰富的资源,而且他们都是大明的藩属国,对于大明比较亲近,想掌控他们并不太难…  

而且现在南洋还有澳洲,很多地方都还是无主之地…  

更不要说漂亮国和大家拿那块地方…  

呲溜,  

真让人流口水呀…  

还有就是随着枪炮技术的革新,只要大力发展火枪火炮,即便是草原上还有敌人虎视眈眈,  

那么他们在枪炮面前也会变得脆弱不堪!  

朱允熥不迁都北平,也也有这个考虑。  

只是这样的心思,并不能对别人诉说,这又等到合适的机会,才能一点一点的放出来!  

而且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某处…  

武英殿里,各国使臣已经汇聚一堂。  

他们穿着各自不同的服饰,站在大殿当中交头接耳,低声彼此谈论了起来。  

“大明皇帝陛下驾到!”  

随着太监的一声高呼,各国使臣赶紧从椅子上跳下来,恭恭敬敬的战成两队,排列的整整齐齐。  

躬身低首,面朝地板,不敢抬头。  

在赴宴之前,就有礼部的人教授他们宫中的礼仪,叮嘱他们要谨守大明规矩。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安!”  

众位使臣跪倒在地上,叩头行礼道。  

此时朱允熥已经做到了椅子上,望着下面的使臣,和颜悦色的说道:“诸位爱卿平身,赐座!”  

“多谢陛下!”  

众人这才站起身来,此时太监已经把锦凳搬了过来,他们便各自落座。  

安南国使者肤色有些黝黑,身上精品瘦,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  

客气的说道:“皇帝陛下,微臣是安南国使臣,安南国国王知道大明储君即将继位的消息之后,立即派遣微臣前来大明,恭贺陛下登基!”  

朱允熥客气说道:“贵国国主有心了…”  

他这话一出,其他藩属国的使者也立即拍起了马屁!  

“陛下,微臣是大明藩属,小琉球国使者,奉鄙国国王之命,出使大明,恭贺大明皇帝!”  

“陛下,微臣是真腊国国使…”  

面对这样的奉承,朱允熥一脸微笑着颔首示意。  

虽然没有说什么话,可这样的反应也足以让他们心满意足了!  

最后倭奴国使臣大内义弘,虽然坐在凳子上,可仍然把身子躬得极低,一脸讨好的说道:“陛下,微臣是倭奴国使臣,来到上邦,  

恭贺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