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瓜蔓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殿下,那个监生的情况已经查出来了,殿下请看。”  

回到东宫文华殿,瞿陶将一份档案放在朱允熥面前的桌子上,上面所写的就是那个在国子监认真读书的监生。  

朱允熥拿起观看,只见上面所写的名字叫景清。  

瞿陶在一旁禀报说道:“殿下,这个太学生名叫景清,  

是陕西邠州宜禄驿人。”  

“他身世可怜,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陕西真宁县的外祖母家中,入的是真宁府籍。此人在乡试中曾获得解元。”  

“他家境贫寒,去年前来国子监学习。”  

朱允熥手里拿着他的档案,听了瞿陶的讲说,心里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他呀!  

景清这个名字在历史中不太出名,朱允熥也没注意过。  

直到一部电视剧上映,  

把朱瞻基的媳妇儿胡善祥和孙若微两位皇后,都安排成了景清的女儿,  

关键在电视剧里面,景清一家都被杀害,最可笑的就是这位胡皇后,刚开始是想要刺杀朱棣的!  

而且胡善祥和大臣还有些不清不楚的关系,妹妹孙若微和汉王关系微妙,把朱瞻基演成了头顶带光的皇帝。  

这样的剧情实在太扯了!  

当时有很多人大骂,朱允熥这才了解到景清这个人物。  

他是洪武二十七年的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来改为御史。三十年春,他曾经被朱元璋召见,被任命为署左佥都御史。  

据传在他考中榜眼之前,曾连中两届乡试解元,却拒不入京与会试。被时任陕西承宣布政右使张允照弹劾,激怒朱元璋,罪其十年内不准参与大考。  

不过这当個故事听听也就罢了,时间根本对不上。  

朱允熥吩咐道:“传他来见我。”  

之所以要见他,是因为这也是一位忠臣孝子!  

齐泰将一份奏章放在桌子上,  

道:“殿下,这是属下拟的北方举人名单,请殿下过目。”  

朱允熥打开奏章,直接上面有一个个名字,还有他们的信息,一边详细查看了起来。  

最后拿笔写下六七人,道:“这七个和前日我见过的那些进士,一起派去山东。”  

齐泰迟疑的说道:“殿下,全部派往山东,会不会太多了?”  

朱允熥轻叹了口气说道:“山东官场被孔家威逼利诱,破坏了许多人,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和孔家有些关系,”  

“这些官员有的会被弹劾问罪,有的会留职查看,不过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在山东待了。”  

齐泰点点头说道:“如此一来的话,山东官场确实会有许多空缺,  

不过那些受到牵连的,  

也要安排他们去往何处。”  

朱允熥道:“县令一级的你来安排,  

该如何调派,你要心里有数,安排妥当。”  

山东官场虽然被孔家拉拢了许多人,不过有些却是官员却是无辜的,即便是犯罪,也没有到免官的地步。  

像这类官员,要么加以警戒,保留原职,要么降职留用,因此如何安排他们也需要做出筹划。  

“是,属下遵命,请殿下放心。”  

齐泰明白,殿下这是要把整个山东官场连根拔起,彻底根治!  

这时,王忠前来禀报说道:“殿下,国子监太学生景清带到了,正在外面候着。”  

“带进来吧…”  

齐泰道:“殿下,微臣暂且告退。”  

朱允熥却伸手将他止住,说道:“不急,你也见见。”  

“是,微臣遵命。”齐泰行礼道。  

“学生景清,拜见皇太孙殿下!”  

一个三十来岁的监生拜倒在地,行礼说道。  

“免礼,起来答话。”  

“是,学生遵命!”  

等景清站起身来,朱允熥这才看清他的相貌,去见他眉毛茂盛,颜色黑重,一双眼睛黑白分明,不时闪露一丝光亮,显得极为清澈。  

在历史上,方孝孺因为是建文忠臣,和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而被众人所熟知。  

不过景清的结果,与方孝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建文元年,景清被派到北平担任北平参议,名义上协助燕王管理粮储、屯田、驿传、水利等事务,实际上是“察燕邸动静”,监视朱棣的举动。  

在燕王朱棣和景清的交谈当中,见他思路清晰,是个人才,就非常喜欢。  

后来他又被建文帝召回,担任御史大夫。  

由于建文帝的削藩之举操之过急,也太过严厉,因此朱棣铤而走险,举兵造反,发起了靖难之役,攻入了南京。  

那个时候,臣子们死了许多,史载,“燕师入,诸臣死者甚众”,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忠臣均惨遭屠戮。  

景兴和方孝儒二人非常要好,也曾经约定要共赴国难,以身殉国,接着方孝孺大义凛然的责骂朱棣,被诛杀十族。  

而约定同生共死的景清,却前往归附了朱棣!  

朱棣见景清来投,十分高兴,对景清既往不咎,仍让他担任御史大夫,明史记载他“至是独诣阙自归,成祖命仍其官,委蛇班行者久之。”  

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景清在早操之后突然发难,怀揣利刃行刺朱棣,可惜功败垂成,没能刺杀成功。  

气急败坏的朱棣,当场命人打掉他的牙齿,割掉他的舌头,又命人将他施以“磔刑”。  

朱棣又不解气,于是命人进行惨无人道的“瓜蔓抄”。  

景清不但被灭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