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人言不可畏(2/3)
题。
而后再将章程中的东西,大抵搭建出一个框架。
这个过程,实是费心费力,因为任何一个可能,你都需先料想到,而且任何的想法,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毕竟人有一个念头很容易,可真要将这年头变为现实,却需考虑是否能够真真切切的执行,又需考虑所花费的钱粮多少,更要考虑长远上,是否会出现难以为继的情况。
他们都是经历过事的人,有真真切切的办事经验,自然清楚这世上绝大多数看上去好像十全十美的方案,实际上拿来做文章可以,可真要落实,却是千难万难。
在足足花费了两个月时间,一次次的巡视和总结,还有拟出大致的细纲之后,终于,一封新邮政司的奏报,送到了张安世的案头。
而张安世倒没有细看,其实他并非是具体干事的人,索性直接转呈宫中。
这奏疏宛如一块巨石,一经送入宫中,朱棣好似十分激动,转而召张安世来见。
张安世入殿,笑吟吟地看着朱棣。
可朱棣却没有好脸色,带着几分气焰道:“每年九百万两纹银……且还要招募四万七千五百人……不是说好了,是兴利除弊吗?怎么改了这驿站,反而这邮政司的人员,却是更加臃肿,依朕看,这邮政司上上下下这些人,到底是想兴利,还是花银子?”
张安世依旧从容淡定,笑了笑道:“陛下,臣这些年,但凡处置事务,都会……”
说到这里,就顿住了!
于是朱棣下意识的就道:“会什么?”
张安世却是道:“臣不敢说。”
这叫以退为进,他越不说,朱棣反而越想听!
果然,朱棣道:“说罢。”
张安世这才道:“都会想一想,若是换了陛下,会怎样做。”
朱棣露出古怪的表情。
张安世道:“臣虽然偶尔总能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可这世上,异想天开之人数都数不清,今日臣能有这么多的功劳,都是因为……陛下言传身教的结果。”
“是吗?”朱棣方才还火焰腾腾的的怒气,瞬间消散,他忍不住道:“言传身教了什么?”
张安世立即便道:“就比如,陛下做事,历来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信任了人,那么便绝不干涉和过问采用什么办法,这一点,是臣最钦佩的地方,这也难怪,陛下可以立下不世之靖难之功,又能用臣这样的人,有如此的功业。臣每每想到,陛下对臣的信任,从不见疑,便忍不住为之感激涕零,也在此过程中,受陛下启发……”
朱棣听罢,脸色已不只温和,嘴角不自觉地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
张安世继续道:“正因如此,所以臣行事,也是如此,但凡看对了人,交代了事,便再也不过问了,哪怕过程中,他会提出某些不可思议的要求,臣也尽力满足,这自是从陛下身上学来的用人之策,也是臣之所以能够为陛下分忧的原因。正因如此,所以新政才得以推行,模范营、商行、铁路这些大事,也才可办成。”
“所以……”张安世道:“陛下……他们既已上奏,上头也已讲明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每年索要的钱粮确实多了一些,可陛下何不像对待臣一样,予以信重呢?这些人……都是臣精挑细选出来的,臣信任他们。”
朱棣的脸色变得更古怪了。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好像不表现一点大度,有点不合适。
终究,朱棣道:“这章程,朕准了……嗯……没什么事了……”
张安世露出微笑,接着道:“那么,臣告辞?”
朱棣却是沉默片刻后,突然道:“且慢着。”
张安世乖乖站定,道:“陛下还有什么吩咐?”
朱棣想了想道:“朕听说了一些闲言碎语。”
张安世一脸诧异道:“恳请陛下见告。”
这闲言碎语从朱棣这个皇帝的口中传达到他这个臣子的耳边,也是难得新奇的事情了!
朱棣此时又变得表情古怪起来,道:“这邮政司领头的,是上一次在饶州所见的那胡穆吧,朕还封了他广信伯,这广信伯,朕听闻……居然拜你为父……可有此事?”
方才还从容不迫的张安世,这一听,震惊了!
他脸色猛地一变,随即整个人急了,道:“陛下……没有这样的事啊……”
“是吗?”朱棣一脸狐疑道:“这就怪了。”
张安世不禁道:“怎么怪了?”
张安世觉得居然能传出这样的言论,也真是无语了,那胡穆看起来比他还大呢!
朱棣却是表情越来越古怪,良久才道:“朕还听闻,胡公在京,胡穆也在京,可这胡穆,却几乎吃住都在邮政司的廨舍。自见了你之后,便从不去拜谒自己的生父……对他的父亲,甚是疏远的很,已有御史来上奏弹劾,说胡穆败坏了纲纪,不知人伦之道……”
在古代,孝道乃是根本,一个人若是不重孝,甚至可以称之为罪行。
张安世忙道:“陛下……这是小人诋毁,陛下何须在意。”
幸好朱棣没有继续多加追问,只颔首道:“朕已知道了,好啦,朕不问这些。”
张安世心里满是疑窦,好端端的,哪一个烂屁股的家伙,传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传言?
当即,忙是告辞。
…………
不出十日,京城又满城风雨起来。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裁撤了的驿站,转过头……居然开始大肆招募人手了。
从会计到文吏,再到脚力还有其他人员,居然要招募的是数万人。
如此巨大的规模,几乎可以想象,其中所花费的钱粮有多少了。
因而,此事又不免被更多人
而后再将章程中的东西,大抵搭建出一个框架。
这个过程,实是费心费力,因为任何一个可能,你都需先料想到,而且任何的想法,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毕竟人有一个念头很容易,可真要将这年头变为现实,却需考虑是否能够真真切切的执行,又需考虑所花费的钱粮多少,更要考虑长远上,是否会出现难以为继的情况。
他们都是经历过事的人,有真真切切的办事经验,自然清楚这世上绝大多数看上去好像十全十美的方案,实际上拿来做文章可以,可真要落实,却是千难万难。
在足足花费了两个月时间,一次次的巡视和总结,还有拟出大致的细纲之后,终于,一封新邮政司的奏报,送到了张安世的案头。
而张安世倒没有细看,其实他并非是具体干事的人,索性直接转呈宫中。
这奏疏宛如一块巨石,一经送入宫中,朱棣好似十分激动,转而召张安世来见。
张安世入殿,笑吟吟地看着朱棣。
可朱棣却没有好脸色,带着几分气焰道:“每年九百万两纹银……且还要招募四万七千五百人……不是说好了,是兴利除弊吗?怎么改了这驿站,反而这邮政司的人员,却是更加臃肿,依朕看,这邮政司上上下下这些人,到底是想兴利,还是花银子?”
张安世依旧从容淡定,笑了笑道:“陛下,臣这些年,但凡处置事务,都会……”
说到这里,就顿住了!
于是朱棣下意识的就道:“会什么?”
张安世却是道:“臣不敢说。”
这叫以退为进,他越不说,朱棣反而越想听!
果然,朱棣道:“说罢。”
张安世这才道:“都会想一想,若是换了陛下,会怎样做。”
朱棣露出古怪的表情。
张安世道:“臣虽然偶尔总能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可这世上,异想天开之人数都数不清,今日臣能有这么多的功劳,都是因为……陛下言传身教的结果。”
“是吗?”朱棣方才还火焰腾腾的的怒气,瞬间消散,他忍不住道:“言传身教了什么?”
张安世立即便道:“就比如,陛下做事,历来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信任了人,那么便绝不干涉和过问采用什么办法,这一点,是臣最钦佩的地方,这也难怪,陛下可以立下不世之靖难之功,又能用臣这样的人,有如此的功业。臣每每想到,陛下对臣的信任,从不见疑,便忍不住为之感激涕零,也在此过程中,受陛下启发……”
朱棣听罢,脸色已不只温和,嘴角不自觉地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
张安世继续道:“正因如此,所以臣行事,也是如此,但凡看对了人,交代了事,便再也不过问了,哪怕过程中,他会提出某些不可思议的要求,臣也尽力满足,这自是从陛下身上学来的用人之策,也是臣之所以能够为陛下分忧的原因。正因如此,所以新政才得以推行,模范营、商行、铁路这些大事,也才可办成。”
“所以……”张安世道:“陛下……他们既已上奏,上头也已讲明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每年索要的钱粮确实多了一些,可陛下何不像对待臣一样,予以信重呢?这些人……都是臣精挑细选出来的,臣信任他们。”
朱棣的脸色变得更古怪了。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好像不表现一点大度,有点不合适。
终究,朱棣道:“这章程,朕准了……嗯……没什么事了……”
张安世露出微笑,接着道:“那么,臣告辞?”
朱棣却是沉默片刻后,突然道:“且慢着。”
张安世乖乖站定,道:“陛下还有什么吩咐?”
朱棣想了想道:“朕听说了一些闲言碎语。”
张安世一脸诧异道:“恳请陛下见告。”
这闲言碎语从朱棣这个皇帝的口中传达到他这个臣子的耳边,也是难得新奇的事情了!
朱棣此时又变得表情古怪起来,道:“这邮政司领头的,是上一次在饶州所见的那胡穆吧,朕还封了他广信伯,这广信伯,朕听闻……居然拜你为父……可有此事?”
方才还从容不迫的张安世,这一听,震惊了!
他脸色猛地一变,随即整个人急了,道:“陛下……没有这样的事啊……”
“是吗?”朱棣一脸狐疑道:“这就怪了。”
张安世不禁道:“怎么怪了?”
张安世觉得居然能传出这样的言论,也真是无语了,那胡穆看起来比他还大呢!
朱棣却是表情越来越古怪,良久才道:“朕还听闻,胡公在京,胡穆也在京,可这胡穆,却几乎吃住都在邮政司的廨舍。自见了你之后,便从不去拜谒自己的生父……对他的父亲,甚是疏远的很,已有御史来上奏弹劾,说胡穆败坏了纲纪,不知人伦之道……”
在古代,孝道乃是根本,一个人若是不重孝,甚至可以称之为罪行。
张安世忙道:“陛下……这是小人诋毁,陛下何须在意。”
幸好朱棣没有继续多加追问,只颔首道:“朕已知道了,好啦,朕不问这些。”
张安世心里满是疑窦,好端端的,哪一个烂屁股的家伙,传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传言?
当即,忙是告辞。
…………
不出十日,京城又满城风雨起来。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裁撤了的驿站,转过头……居然开始大肆招募人手了。
从会计到文吏,再到脚力还有其他人员,居然要招募的是数万人。
如此巨大的规模,几乎可以想象,其中所花费的钱粮有多少了。
因而,此事又不免被更多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